中药店多称“堂”_中医文化医林漫话_【中医宝典】

...我国各地的中药店,大多称为“堂”,什么“同仁堂”、“庆余堂”等等。这是出自汉末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典故。 张仲景从史书上看到扁鹊为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受感动,就拜他的同乡、名医张伯祖为师,从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后来,他当了长沙太守,当时...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071.html

教育家--黄竹斋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黄竹斋,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撰写了《伤寒杂病论集注》、《针灸经穴图考》、《医圣张仲景传》等。 黄竹斋(1886—1960),中医内科和针灸学家。自学成才,学识渊博。在学术上,尊古不泥,勇于探索,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任...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60.html

热病辨证应用“三分法”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理论必然能够容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甚至瘟疫“膜原辨证”理论的内容。张仲景六经辨证发展了《素问》六经辨证,其主要成就是创立了“表病、里病”的概念,可以涵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组证候类型”,因此可以适用于指导众多临床疾病的诊治,...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9862.html

临证当首分外感内伤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张仲景创立的外感学说,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而李东垣创立的内伤学说,是中医学辨证治疗体系进一步完善的体现。在临床中,在李东垣笔下,补与泻是广义的,他把所有治法都归于补泻二法之中,认为汗、下、吐、克均为泻法,温、和、调、养皆是补法。 朱丹溪...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269.html

医海沉浮_医药史料_【中医宝典】

...》之论,另辟溪径,创立了“火热论”。后世医家把他推崇为治热病的一代宗师,甚至而将他与医圣张仲景并论,可见他在医学学术研究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刘完素和他的弟子马宗素、穆大黄等,组成了强大的“河间学派” ,完善了中医热病学的内容,启迪了后世...

http://zhongyibaodian.com/shiliao-2/b34748.html

从益气养阴为主到兼顾解毒扶阳 中医治疗糖尿病思路发生变化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经验使笔者颇受启发。有患者告诉笔者,吃卤鸡蛋有降糖稳糖作用。据此线索查阅资料,获悉卤鸡蛋时所用的肉桂治疗糖尿病在国外已经有报道。由此想起医圣张仲景创立的肾气丸治疗消渴,温阳药附子、肉桂治疗糖尿病古已有之。早已熟知的经典,却要在实践中历尽...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68901.html

天道教的创立时期_宗教文学_【文学360】

...天道教是韩国出现的第一个新兴宗教,初名东学,后称天道教,其源概出于始祖“道虽天道,学则东学”一语。 天道教是崔济愚于1860年创立的。当时,朝鲜正值朝鲜朝末期,外国列强开始侵入,国内陷入深刻危机,政治腐败已极,经济剥削加重,民生凋敝,社会...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276.html

中医药渐成生态富民惠民优势产业_中药视野_【中医宝典】

...后人尊为"医圣"。张仲景医药学说的广泛传播,使"医圣故里"南阳历来成为国内外中医名家及学者朝拜医圣、交流学术的圣地,每年都有5万多名群众前来祭奠和瞻仰张仲景,形成了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南阳又是一座"天然药库"。这里地处亚热带向北温带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ao/b31118.html

神断预后_【中医宝典】

...我国古代神医通过“察颜观色”就可以决生死,知未来。这并非仅仅是一种占卜术的神机妙算,而是对人体病理的科学把握和多年临床经验的娴熟运用。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被人们称为中医的“医圣”。他预言王仲宣生死的故事,可谓神奇。一次张仲景偶遇王仲宣,那时...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052.html

脉学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之后,我国脉学知识经过多年经验积累而越来越丰富,但也十分繁杂、零散,需要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并使之规范化,以便于学习、掌握和临床运用。令人欣慰的是,距医圣张仲景时代不远的汉末晋初产生了一位医学家,他担负起了这一光荣的使命。此人就是在我国...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497.html

共找到7,74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