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分篇,非皆经病也。六经之病,总统于太阳一经,其不入脏腑,而但在经脉者,虽遍传六经,而未经汗解,则必有太阳之表证。既有太阳表证,则不拘传至何经,凡在六七日之内者,中风俱用桂枝,伤寒俱用麻黄。此太阳之经病,而实统六经之经病,不须...
...解毒.大忌升、葛足经之药.邵评∶此二条. 疹在气在营.不可用伤寒法施治也.凡属正虚苔嫩薄.淡红微白补休迟.浓黄腻白邪中蕴.诊者须知清解宜.不拘伤寒杂症.正气虚者.其舌苔必娇嫩而薄.或淡红.或微白.皆可投补.若见黄而浓.白而腻.总属内邪未清....
...妙,可谓博而详,详而约矣。其书板废之后,莫之再镂者,余实不得其解,欲将戈、尤二君之书合镌行世,一则由证以立法,一则由法以辨证,相为经纬,了如指掌,窃以为凡属感症,止须读此二书,思过半矣。无如力不从心,因循未镂,今老矣,有志而不逮矣,爱纪数语...
...舌苔薄白症状的鉴别诊断: (1)白苔: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舌苔布满...
...理中汤法温之.肝邪犯胃 按吐蛔.仲景列于厥阴篇内.则为肝邪犯胃可知.凡伤寒如见寒热.干呕.心胸格拒.或吐痰涎浊沫.或吐酸苦黄绿之水.或吐蛔下蛔.皆属厥阴乘犯阳明.治宜泄肝和胃.如川连、桂枝、乌梅、川椒、(炒黑)生白芍、淡吴萸、(盐水炒)黄芩、...
...自己写的序言里说道:“……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说明他是在继承了古代已有成就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更有新的发展,才写成《伤寒杂病论》的。 东汉末年期间,社会上巫术治病...
...我国最早的一本专门谈论舌诊的著作则要算《敖氏伤寒金镜录》,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舌诊专书。 早在我国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贞疾舌”的记载,其中就含有诊断病舌的意思。公元前3~5世纪成书的《内经》中已有较多关于舌诊的记载。如关于舌苔之色,认为...
...舌上白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谓其寒邪初传入里也,小柴胡汤。舌乃心之苗,色应南方火,邪在表,则未生苔。邪入里,津液结搏,则舌上生苔而滑。热气渐深,其舌苔燥而涩。热聚于胃,其苔为之黄矣,宜承气汤下之。若舌上黑色苔者,则热已深,病势已笃。...
...之.舌苔白而燥刺者.温邪也.邵评∶风寒在表.故无苔而薄白.外症必微寒.继即发热不已.此伤在手太阴肺经.宜凉散之.忌足经辛温药.舌白而粘腻者.湿邪在于气分也.外症必发热头重身痛.而口不渴.宜解肌去湿.如桂枝、秦艽、羌活、紫苏、二陈、二苓之类....
...的名称。但以上一些文献中所记载舌诊的内容都比较分散,而我国最早的一本专门谈论舌诊的著作则要算《敖氏伤寒金镜录》,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舌诊专书。 13世纪(元代),有一个姓敖的人,他对舌诊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真总结了当时察舌辨证的临床经验,写成...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