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诊的起源与发展()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不但将舌苔的变化,做为辨证的内容,更主要的是他将舌质与舌苔加以区别开来,所以张石顽在《伤寒绪论》中说:“舌苔之名,始子长沙,以其邪气结里,如有所怀,故请之胎。”张仲景的这贡献无疑对后世舌诊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指出的滑苔主阴证,舌...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2.html

热病辨证应用“三分法”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辨证体系的作用,就是为了便于指导临床诊治实践,伤寒与温病融合之后的热病辨证,已经无法回归到《内经》的水平,因为其体系无法容纳后世外感热病学说的丰富内容,所以必须开放体系,容纳古今、未来关于外感病证治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9862.html

舌苔不要轻易刮_【中医宝典】

...不可以随便刮的。华医生告诉记者:舌苔是指覆盖在舌面上的层薄垢,是中医舌诊的重要内容,通过观察舌苔的质地和颜色,医生能够推断出患者脏腑功能的虚实,辨识消化功能的强弱,反映病邪的深浅和性质。正常人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苔,如果体内出现问题,舌苔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16184.html

辨热病_《伤寒寻源》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刘河间阐发素问元机. 热病凡三十有三证.此泛言热因之病机.而伤寒例中所称之热病.却不系此.此亦犹伤寒例中之中风.不与金匮中风历节病例看者同义.凡风寒之病.一经传变之后.大率转成热证.其最难辨者.莫如太阳病初起时.此伤寒例中之热病.却要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shanghanxunyuan/725-6-30.html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介_《伤寒杂病论》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

http://qihuangzhishu.com/103/1.htm

舌诊时脉诊的冲击(二)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张诞先《伤寒舌鉴》将舌质舌苔共分为八类,他的分类方法不分舌质与舌苔,纲目不甚明显,后傅松元著《舌胎统志》改以舌色分类法,他以舌色为纲,分为枯白舌、淡白舌、淡红舌、正红舌、绛色舌、紫色舌、青色舌、黑色舌等八纲,每种舌色插入各种舌苔,条理分明...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3.html

舌苔薄白的诊断_如何鉴别舌苔薄白_查症状_【疾病大全】

...舌苔薄白症状的鉴别诊断: (1)白苔:一般表示为表证、寒证。舌苔薄白而润为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体表而未入里。舌苔薄白而过于润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燥,为表热证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干燥,代表湿浊化热伤津。舌苔布满...

http://jb39.com/zhengzhuang-zhenduan/SheTaiBaoBai338696.htm

战国至东汉时期(5)《伤寒杂病论》_医药溯源_【中医宝典】

...《伤 寒 杂 病 论》 东汉名医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久负盛名的部医学著作。它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东汉以前众多医家和作者的临床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suyuan/b34773.html

中医察舌辨证歌_中医望诊_【中医宝典】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为苔垢,舌是本质。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 舌苔变化,各有分部;舌尖心肺,中央胃腑,舌根属肾,四畔脾土,舌之两旁,肝胆地步;另有法,三脘分看,尖上根下,舌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wangzhen/a11802.html

吐蛔_《伤寒指掌》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理中汤法温之.肝邪犯胃 按吐蛔.仲景列于厥阴内.则为肝邪犯胃可知.凡伤寒如见寒热.干呕.心胸格拒.或吐痰涎浊沫.或吐酸苦黄绿之水.或吐蛔下蛔.皆属厥阴乘犯阳明.治宜泄肝和胃.如川连、桂枝、乌梅、川椒、(炒黑)生白芍、淡吴萸、(盐水炒)黄芩、...

http://qihuangzhishu.com/934/110.htm

共找到430,38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