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辩证为准则,灵活地运用于外感伤寒与内伤杂病的治疗中。据统计,《伤寒论》收载方剂113首(其中禹余粮丸有名无方,故实为112首),《金匮要略》收载方剂262首,除去二书重复者,实得269首。《伤寒论》中的方剂可分为十二类,如桂枝汤类19方,...
...□ 李安祥 河南中医学院 咽痛一证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扁桃体周围脓肿等病证。同一症状(病证)的发病机理并不一定相同,因此有与之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张仲景《伤寒论》厥阴病篇、阳明病、少阴病篇以及《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
...未尝有六经之变症。至于香港脚,为寒、湿、热三气之感,虽东垣有南北内外之分,而孙真人详香港脚见症甚悉,亦未始有六经之别。何将此二证竟以类伤寒混同名之?似欲以治伤寒之法治痰与香港脚耶!凡治病必正证之名,名不正则治疗无据矣。...
...的辨证分类精细而切要,对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的论述均非常精辟,充分体现了其“辨病脉证并治”的精神。 《伤寒杂病论》对脉法的论述也很精辟,在全部398条原文中,有145条论及脉,涉及到的脉型有18种,相兼脉51种,其中大多借脉象来说明病因病机...
...经言∶寒伤形,寒伤皮毛,寒伤血,寒伤荣。然寒主闭藏而腠理闭密,阳气拂郁不能通畅,怫然内作,故身热燥而无汗。故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曰∶夫热病皆伤寒之类也。《内经》既直言热病者,言一身为病之热气也;以至仲景直言伤寒者,言外伤之寒邪...
...汉代医学大家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为治疗外感热病树立圭臬。清代名医叶香岩创温病论,他以伤寒主六经,温病主卫气营血,是两门学问。自叶氏之说兴,中医界由此引起伤寒和温病二个学派长期的论争。裘氏于仲景、香岩之学,寝馈50年。...
...外邪的感袭“受本难知,发则可辨。”症候的属寒属热,治疗的需温需凉,各有其宜,不容偏差。所以,叶天士说“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实践表明,属于伤寒范畴的热病,不外乎新感外袭和伏气内发二端,新感虽有寒温之分,惟外邪的...
...伤寒著作。清·程云来问,喻嘉言答(此即《尚论后篇·答问篇》)。1768年程氏提出有关伤寒发病、病理、临床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疑问共16问,喻氏一一予以答辨,提出了一些独特见解。28年后,复由徐彬传录刊行,题名《伤寒抉疑》。现存《尚论篇全书》...
...伤寒著作。清·程云来问,喻嘉言答(此即《尚论后篇·答问篇》)。1768年程氏提出有关伤寒发病、病理、临床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疑问共16问,喻氏一一予以答辨,提出了一些独特见解。28年后,复由徐彬传录刊行,题名《伤寒抉疑》。现存《尚论篇全书》...
...(一)胃肠炎型1.食物中毒型 为短期自限性疾病,治疗应着重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可不应用抗菌药物。对原因不明的慢性腹泻或慢性肠道感染等患者继发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时,应即时选用抗菌药物治疗。2.慢性迁延型 治疗措施是:①加强支持...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