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内经的阴阳观念流变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认识,天地的结构、规律、属性与关系去认识生命活动乃至阴阳的内涵和关系,是内经理论的重要学术内核,而这一核心思想,是源自易经 易经中,三阳爻为乾卦,代表天,三阴爻为坤卦,代表地。易经有8个基本卦象,乾坤二卦是8个基本卦象...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390.html

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肾发为耳,肺发为窍。”文子·十守则云:“肝主目,肾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说明战国时期对五脏与驱体组织器官关系的认识尚处于多说并存阶段。由于内经本身的理论比较系统,故逐渐统一起来。 内经还提出了脏腑相关的理论。它认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199.html

五脏苦欲补泻论_冯氏锦囊秘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五脏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也,何则?五脏之内,各有其神,神各有性,性复各殊,故形而上者神也,有知而无质,形而下者块然者也。五脏之体也,有质而无知,各各分断者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皆指有知之性而言,即神也。神也者...

http://zhongyibaodian.com/fengshijinnangmilu/342-46-2.html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_养生文化_【中医宝典】

...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对长寿养生进行过详尽的探讨和论述。然而,真正医学角度对养生之道和长寿之法进行系统论述的,黄帝内经则为首创。因此,弄清黄帝内经养生观对于实现长寿之善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随从四时变化规律 四气调神大论曰:...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098.html

阎明广与子午流注针经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赋、经络井荥说及平人气象论经遂周环图;中卷为井荥俞经合部分图、五子建元日时歌;末卷为针经井荥歌诀及五行造化。全书附插图二十八幅,系统论述了子午流注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阎氏很重视补泻的运用,对于呼吸补泻,除了遵循内经中呼吸补泻的规则外,...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84.html

罗元恺教授论治不孕不育症学术经验介绍_【中医宝典】

...性腺之内分泌素”[2]。罗教授继承了内经关于生命起源的经典理论,井结合现代科学把内经中抽象的“神”、“精”、“天癸”具体化,较早地沟通了中西医对受孕机理、生命起源的认识。80年代初,罗教授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药等方面深入地论述...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57.html

素问校诂派学术渊源_【中医宝典】

...――皖派朴学家素问校诂研究(一) 摘要:本文以皖派朴学家对素问的校诂为研究对象,重点介绍了素问校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胡澍、俞樾、孙诒让,于鬯及其生平著述,探讨了素问校诂派的学术渊源。 回顾宋代至明清时期研究内经的学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535.html

河北医学史上的名家_【中医宝典】

...对黄帝内经中的病证分别据证处方,成为发挥黄帝内经杂病证治的开山者。其对杂病辨治,不拘一格,寒热温凉攻补之法,各选其宜,所创诸方,亦多为后世取法,为杂病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素 易水学派创始人元素对前人有关脏腑辨证理论进行...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0627.html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家传记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 张从正创新理论诞生以后,时后来“金元医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学后又下传麻知几、常仲明、张伯全等人,继续得列流传和发展,形成金元医学一大学术流派“攻下派”。传正还曾撰有张氏经验方伤寒心镜等书,惜均未存世。 五...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35.html

三易洞玑中的中医理论_中医辩证_【中医宝典】

...卷,其中4~6卷为文图经纬,黄氏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有关论述集中体现在这一部分论述里。 独特的见解 明末是理学巅峰走向衰退的时期,儒家学人消化吸收佛道两家乃至西洋学术思想,独树一帜,颇有建树。在其当时,黄道周的学术,并不以医学着名,但是其...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a11324.html

共找到893,88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