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图。下卷为十二经病证治法。现存清刻本、石印本及《中国医学全书》本。脏腑惊证病证名。指以脏腑命名的小儿惊风证。《小儿病源方论》:“肝惊,眼赤粪青;胆惊,面青下白;心惊,面脸红赤;小肠惊,夜啼至晓;脾惊,五心热干呕;胃惊,腹胀不食;肺惊,...
...论》。即腑输。见该条②。府脏生理学名词。即脏腑。《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脏,外络于肢节。”参脏腑条。府中俞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中府。参见该条。俯按山源导引功法名。山源即鼻中隔。方法为:用第二和第三指之端,分别伸入两...
...名。指第六胸椎。《素问·刺热篇》:“六椎下间主脾热。”《六种新编》医学丛书。又名《萍乡文氏所刻医书六种》或《萍乡文延庆堂六种新编》。清·文晟辑。成书于19世纪中期。内容为《内科摘录》、《外科摘录》、《慈幼便览》、《增订达生编》、《偏方补遗》...
...犀角成粉。元①始,本原。《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②大。《本草纲目·介部·鼋》:“甲虫唯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渊腋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别名泉液。属足少阳胆经。在侧胸部腋中线上,腋下3寸,当第五肋间隙处(《...
...一寸五分,直下一寸五分”(《循经考穴编》):“在乳直下四寸,乳根下微外,日月上,横直巨阙”(《针灸集成》)。布有第六肋间神经,第六肋间动、静脉。主治胸胁满痛,黄疸,呕吐,呃逆,腹胀,胁下积聚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5壮...
...膈五膈之一。见《肘后备急方》卷四。《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恚膈之为病,心下苦实满,意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积结,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参见五膈条。恚气证名。七气之一。《诸病源候论·七气候》:“恚气,则积聚在心下,不可饮食。”参见七气、九...
...。详各条。消导消食导滞的简称。详消食化滞条。消瘅病名。出《灵枢·五变》、《素问·通评虚实论》等篇。①即消渴病。《儒门事亲》:“消瘅者,众消之总名。”②即热中。《杂病源流犀烛·三水源流》:“消瘅,肝心肾三经之阴虚而生内热病也,即经所谓热中,与...
...)。郑奉简清代医家。号录筠。江西义宁(今修水)人。精医术,善望色辨症,常以布袱裹丸药随行,遇贫者给药不取值。着《济生篇全书》。五子均承其业,长子竟泉,有医名。郑端友南宋医家。淳熙年间(1174-1189年)集成《全婴方论》(一作《全婴方》)...
...拼音B开头的检查项目 标准碳酸氢盐(S丙氨酸氨基转移白蛋白(A,Alb)白细胞抗原(HLEB病毒抗体(EB补体C3测定丙型肝炎抗体检布氏杆菌凝集试鼻咽部MRI检查补吸气量(IRV白细胞计数(WB半饱和氧分压(补体结合试验(鼻腔内镜检查尿...
...经外穴名。《肘后备急方》:“五尸者……灸乳后三寸十四壮,男左女右。不止,更加壮数,差。”《医宗金鉴》列作经外穴,名中恶。近代《中国针灸学》易名传尸。在胸侧部,乳头外侧3寸处,约当第四肋间隙。主治疰忤,腹痛,胸肋痛,肋间神经痛等。艾炷灸3-5壮...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