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孙二穴,在耳廓中间,开口有穴。手足少阳、手太阳(按:据《针灸甲乙经》,应是“手阳明”)之会。主齿不嚼物,龋痛肿。灸三壮。针入三分。 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主耳有脓及底,耳,耳痛、鸣,聋,并齿龋。针入三分。灸三壮。 听会二穴,在...
...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灵枢》又称《针经》、《九针》,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医经著作。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 共九卷,八十一篇,与《素问》九卷合称《黄帝内经》,在针灸学上有绝对权威。明代马马莳编《灵枢注...
...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之功。明代出现的艾卷灸首见于朱权的《寿域神方》,最早艾卷并不掺药。后来《本草纲目》,药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等与艾绒同搓为艾条,以治风寒湿痹、寒性腹痛、痛经等;扩大了灸法的使用范围。(三)针灸著作和医家明代...
...摘引《医经小学》、《针灸聚英》、《标幽赋》、《金针赋》、《神应经》等20余种医籍中的部分针灸歌赋,也附有杨继洲所加注解。在古代针灸专书中,《针灸大成》辑录的针灸歌赋数量最多。卷四叙述取穴法、针具、各种针刺法等;卷五为十二经井穴、子午流注法等...
...有较大的影响。 总之,杨继洲是明代一位针灸学之集大成者,他总结了明末以前针灸学的重要成果,是继《针灸甲乙经》以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重要总结。《针灸大成》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针灸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后人在论述针灸学时,大多将《...
...针灸学著作。四卷。清·吴之英撰。刊于1920年。本书收载各经脉(正经、奇经)的图像、腧穴,《内经》有关经脉的原文及考证。在腧穴考证方面,作者以《内经》、《难经》、《甲乙经》等书为根据,对历来经络文献中的俞穴名称和排列次序重予调整,其主张多...
...针灸学著作。四卷。清·吴之英撰。刊于1920年。本书收载各经脉(正经、奇经)的图像、腧穴,《内经》有关经脉的原文及考证。在腧穴考证方面,作者以《内经》、《难经》、《甲乙经》等书为根据,对历来经络文献中的俞穴名称和排列次序重予调整,其主张多...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作掖门,《医心方》作液门。即大巨。见该条。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以渊液别名腋门。参见渊液条。...
...被译为朝文和俄文,影响较大。二、针灸著作《针灸集成》作者廖润鸿,撰于1874年。该书主要特点:作者以求实态度,引录了《内经》、《甲乙经》、《千金要方》、《资生经》等古代医籍中关于针灸论述的精华,并在《铜人经》的基础上,对穴位作了审慎的考证。...
...“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人体的腧穴...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