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乃强_略论陈实功外治十法及其在临床应用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11):2摘要:外科正宗是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所著,它是一代表我国明代以前外科学成就重要文献。陈氏在治疗外症中,既十分重视内治,更在外治法上精心钻研,丰富和独创了许多宝贵外治法。本方将它汇集综合成...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gunaiqiang/560-7-2.html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_【中医宝典】

...人类养生活动起源很早,但形成较为系统理论则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还仍然广泛地借鉴和发扬着其中许多精华。 笔者就内经中养生原理、原则和方法,浅谈一些...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812.html

内经脉法对后世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内经在脉学上对后世影响是巨大,可以说后世脉学是内经脉学发展和继续。这是因为脉法是医经一派特色,而内经则是自汉末以来仅存于世医经。 通过内经将古代医经家对脉学探索和成就流传了下来。内经所载录脉法内容尽管...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8.html

运所化_医理真传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精力写成类经类经图翼二书,对运气学说作了详备说明,认为是医家应具知识。郑氏简列“运所化”、“司天在泉图”,亦可谓尚存此意。今人邹学熹易学十讲说:“甲子数在古代有盖天派和浑天派两家……中医学古典黄帝内经就是盖天派...

http://qihuangzhishu.com/1213/16.htm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首救诸劳损病方现实意义_【中医宝典】

...均称之为食养,也就是饮食养生意思。黄帝内经指出,人体虽因饮食五味以生,但如过量、过偏,亦可因饮食五味以损,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根据黄帝内经论述又...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647.html

黄帝内经--最早中医理论典籍_医药之最_【中医宝典】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冠以...

http://zhongyibaodian.com/yiyaozhizui/a11218.html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2)_【中医宝典】

...涩在内经时代尚不属五味之列,故也无法言明淡味功效。另外,原文不言利湿而言燥湿,故当用苦药无疑,诸如黄柏。其大意便了解了,所谓“坚”,即泻火存阴,火退阴足,使阴阳平衡,则肾自坚。 但肾为人体元阴元阳之藏所,内经只言其水亏火炎一面,尚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29.html

从张元素学术角度浅析内经五脏五味补泻理论(1)_【中医宝典】

...摘要: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正确阐释中药归经理论源头之一,对指导临床灵活遣药制方有着深远意义。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探究内经,曾对其有所研究。本文试从张元素学术角度去阐发此理论,望能从中总结临床用药普遍规律。 关键词...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30.html

黄帝内经论情志_【中医宝典】

...情志,是七情和合称。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总称。志,是怒、喜、思、忧、恐种志意总称。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于五脏: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 七情和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030.html

柴胡临床应用_中药基础_【中医宝典】

...柴胡,苦辛微寒,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本草纲目称其有治阳热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等症。 柴胡作为临床常用中药,临床常配伍应用,总结其有疏郁、升清、散邪、清热之功。 疏郁 柴胡长于...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ao/a8151.html

共找到1,092,83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