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和理解中医“未病”——访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_【中医宝典】

...在近日举行的中医“未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专家研讨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从中医“未病”的历史渊源、基本含义、主要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中医的“未病”说。希望医务工作者在进一步提高疾病诊治水平的同时,...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277.html

之道已矣_《类经》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未有逆之也,夫惟而已矣。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也百姓民众皆欲其志也。(之为用,最是医家肯綮,言不顺则道不行,志不顺则功不成,其有必不可者,亦未有不因以相成也。呜呼!能卷舒于不顺之间者,非通变之士,有未足以与道也。)...

http://qihuangzhishu.com/481/141.htm

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尽快设立“未病学”学科_【中医宝典】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贯穿于疾病微未显(隐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未传(有典型表现)、传未变(有恶化表现)、变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关头)的全过程。他还说,不同的医家尽管在“...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3707.html

中医时间观与养生_【中医宝典】

...四时气候的变化。通过四时调养,才能使精神内守,生气不竭,防止疾病的发生。情志应四时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四时适寒暑,和喜怒安居处,节阴阳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阴阳应象...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6270.html

中医未病的现代“话”——亚疾病_【中医宝典】

...“未病”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第一部医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未病,不治已乱未乱。”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魁要略》则对什么是“未病”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上工未病,何也?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097.html

综合调养_《中医养生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具体说来,大致有: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恰如李梃在《医学人门·保养说》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xiyiyangshengxue135/152-5-6.html

对中医治未病的再思考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任何人为地使其复杂化和盲目热炒都是毫无意义的。 □ 尹常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近年来,中医界最热的话题大概要数“未病”了,有的以“中医治未病”为专题召开学术会议,有的则筹划设置中医“未病”专业,甚至还有的成立...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085.html

未病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皮毛,其次肌肤,其次筋脉,其次六腑,其次五脏,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其三,既病防变,先安未受邪之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夫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余脏推此。”...

http://qihuangzhishu.com/196/970.htm

四时·管子

...所以免于天地之诛也。信能行之,五谷蕃息,六畜殖,甲兵强。积则昌,暴虐积则亡。 道生天地,德出贤人。道生德,德生正,正生事。是以圣王天下,穷则反,终则始。德始于春,长于夏;刑始于秋,流于冬。刑德不失,四时如一。刑德离乡,时乃逆行。作事不成...

http://wenxue360.com/guji/3617.html

未病四项原则 养精调神 合理饮食 强身健体 科学用药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黄纯琪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未病”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未病,不治已乱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一思想经历代医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未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69223.html

共找到409,71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