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辨证论治的灵活性——《金匮要略中的“同异治”与“异同治”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范铁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辨证论治的专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内容涉及临床各学科。仲景在杂的治疗中灵活运用“同异治”与“异同治”之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7595.html

《伤寒杂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宋·李昉《太平御览引高湛的观点:“王叔和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明清医学家也多给予肯定和赞成。因此,学者多认为《伤寒杂——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者,乃王叔和整理...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02.htm

金匮要略方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妇科、急救、饮食...

http://zhongyibaodian.com/jinkuiyaolvfanglun/index.html

奴隶社会(3)医学理论的萌芽_【中医宝典】

...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长寿的追求。《易经以及《道德经、《论语、《孔子家语、《管子等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的著作中都有很多关于养生的论述,这些是养生学理论的最初起源,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示。 对精气神与气血的认识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172.html

经脉-脏腑相关联系的规律及其机制的探讨_经络腧穴_【中医宝典】

...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因此,有学者称之为“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躯体内脏相关的学说”。《灵枢·经脉中更是详细论述了十二经分别属、相应脏腑,以及其它脏腑及五官之间的联系。这既强调经络与脏腑间密切的相关性,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基础。②现代发展:...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04.html

先兆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指为经络系统的孙络部分,为初的重要观察哨所,指纹的浮沉长短和色泽的变化,无不为内脏气血盛衰的信号,尤其在儿科更可作为心肺吉凶的预兆。指与内脏的相关性,目前正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兴趣……一、指先兆的理论基础指诊是诊察手指食指的络脉...

http://qihuangzhishu.com/128/96.htm

《时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外感专着。八卷。清·雷丰撰于1882年。此书专论时(指四时感受六气为),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温、温毒、伤风、泄泻、痢疾、中暑...

http://qihuangzhishu.com/193/1173.htm

《时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外感专着。八卷。清·雷丰撰于1882年。此书专论时(指四时感受六气为),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温、温毒、伤风、泄泻、痢疾、中暑...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343.htm

中医理论各专题内容的探讨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改造得面目全非,而融合在阴阳五行学说之中了。(二)五行学说五十年代以来,在关于五行学说争论的过程中,对五行的来源及发展研究得比较明晰。继承整理并挖掘五行学说的内涵,探讨它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是五、六十年代相关研究的主要方面。但在1966年“...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45.htm

十五别刺_《类经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手阳明之名偏历,在腕后三寸上侧间,别走手太阴者也。按本经筋脉皆无入耳上目之文,惟此别有之。宗脉者,脉聚于耳目之间者也。龋,齿蠹也。此经上曲颊偏齿入耳,肺下膈,故实则为齿龋...

http://zhongyibaodian.com/leijing/481-12-5.html

共找到513,30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