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临证四观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 杨悦娅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辨证为中医诊断疾病、论治处方之核心,这其中,“”字又为关键之所在,若要领悟“”字的真正内涵或是临床熟练运用“”法来提高疗效,需不断在临床实践中加以体会和总结,并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方能有所...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585.html

方证是高层次的辨证方法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可见,“证”不是症状和体征本身,而是由“”得到的抽象的概念,是医生主观思维活动的结果,因此,“证”的可靠性完全是由医生的辨证水平所决定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330.html

自序_《诊脉三十二》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七情之伤.以及肺之积.肺之败.不独肺之脉.兼尽肺之义.心脾肝肾.莫不皆然.而于胞络三焦.向所愦愦者.尤极开晰.自十四至三十二.则究极脉中变化之奥.有全取诸书者.则标其目.虽粗工庸术.阅是编当亦有会.然不敢自谓无漏也.聊以此请正天下.有 ...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maisanshierbian5411/248-2-0.html

秋燥条十一条_《六因条》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原方名,'白虎加桂枝汤'。(2)其方下自注云:一剂、二剂巳,今本《金柜·虐病脉证并治第四)白虎加桂枝汤下无此注。秋燥条第十一秋燥日久不解,误补邪留,消烁肺金,咳痰浓浊,甚唾脓血,胸间版痛,此肺萎也。宜用苇茎汤加瓜蒌、...

http://zhongyibaodian.com/liuyintiaobian/788-5-4.html

“三”、“三衡”论膏方_膏药常识_【中医宝典】

...体质、厥阴体质。参考王琦教授九种体质分类法。 二病:主要指西医学微观诊断的疾病。“病”是有一组具有临床特征的症状构成,病各自有不同的演变规律。围绕疾病进行治疗,即病论治,具有针对性强,全面把握的优点。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纵向认识...

http://zhongyibaodian.com/gaoyao/a13013.html

论时邪_《医必》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理?即七日传经,在《内经》亦明白示人,在太阳,即在太阳治之,不必待传阳明也;在阳明,即在阳明治之,不必待传少阳也;在阳分,即在阳分治之,不必待传入阴分也。且所谓一日、二日者日字,亦不可呆讲,犹言一传、二传耳!盖人有虚实不同,有胃气素旺...

http://qihuangzhishu.com/305/15.htm

病与辨证_《中医外科学》_中医外科书籍_【岐黄之术】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是病与辨证相结合,先病,后辨证。每一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名,如有头疽、红丝疗、蛇串疮等,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病原因、病机变化与转归、预后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临床应先病,明确诊断。但同一疾病在发病不同阶段,或...

http://qihuangzhishu.com/80/10.htm

四维一体才是中医完整的治体系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是现代医学中汲取营养,充实四诊内容,不断丰富治理论,才是中医人的职责所在。 最近,有些文章提出辨证论治的种种局限性,从学术角度讲,这有利于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笔者认为,中医疾病不止辨证论治这一种方法,还有与辨证论治具有并列关系、并且...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5750.html

杂论_《医必》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有强弱,药有刚柔,医者所变通,庶几有得耳!凡人有病,如锁错 ;医者治病,如以钥开锁。不善开锁,虽极用力而锁不开,甚且将锁损坏。铜匠善开锁,只须铜钱一根,轻轻一拨,而锁自开。故不善治病者,虽用重剂,而病不解,甚且加增;善治病者,只须一药,...

http://zhongyibaodian.com/zhiyibibian5718/305-16-0.html

论初诊用药_《医必》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寒邪,芩、地究虑其早,往往去芩、地,加当归、赤芍,兼加二陈以和畅阳明,使痰不生而邪无所踞,寒颇易解,而热亦不甚,似亦刍荛之一得。遇阴虚不能化汗者,当归用至八钱,一汗而解。曾医李青原着有成效。此等运用,学人宜。至于伤风,亦不必骤用桂枝。南方之...

http://qihuangzhishu.com/305/16.htm

共找到240,34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