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下;若舌无浊垢之苔,虽见大热不可用下。余之心得经验,无误之秘法也,然则与无疫之温热有间,未可混淆以误人者。夫温热者,天地之常候也。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惟冬令外虽严寒,而阳气潜藏于内,若天时晴燥,雨雪稀少,则阳失潜藏,致生冬温之证,...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自叙 上卷 原病 温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凡疟者寒热如期而发,余时脉静身凉,此常疟也,以疟法治之。设传胃者,必现里证,名为温疟,以疫法治者生,以疟法治者死。里证者下证也,下后里证除,寒热独存者,是温疫减,疟证在也。疟邪未去者,宜疏,邪去而疟势在者宜截,势在而挟虚者宜补。疏以清脾饮...
...《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论热温病之大原也。《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
...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得之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
...耳,不可因易其文,以温瘟为两病,各指受病之原,乃指冬之伏寒,至春至夏发为温热,又以非节之暖为温疫,果尔,又当异证异脉,不然临治之际,何以知受病之原不同也。设使脉病不同,病原各异,又当另立方论治法,然则脉证治法,又何立哉?所谓枝节愈繁,而意愈...
...也。又谓从春分节以后至秋分节以前,天有暴寒,皆为时行寒疫,是皆使人不能无疑者耳。盖四时不正之气,感之者,因而致病,初不名疫也,因病致死,病气尸气,混合不正之气,斯为疫矣。以故鸡温死鸡,猪温死猪,牛马温死牛马。推之于人,何独不然。凡饥馑兵凶...
...生葱桃李雀肉等物。一宣圣辟瘟方。用腊月二十四日井花水。在平旦第一汲水。盛净器中。量人口多少。浸乳香。至岁旦五更暖令温。从小至大。每人用茶杯盛一小块。饮水一二呷咽下。则一年不患疫。一论瘟疫之病。皆是大热之症。不可妄用热药。一治瘟疫不相传染。...
...生葱桃李雀肉等物。一宣圣辟瘟方。用腊月二十四日井花水。在平旦第一汲水。盛净器中。量人口多少。浸乳香。至岁旦五更暖令温。从小至大。每人用茶杯盛一小块。饮水一二呷咽下。则一年不患疫。一论瘟疫之病。皆是大热之症。不可妄用热药。一治瘟疫不相传染。...
...自叙 上卷 原病 温疫初起 传变不常 急证急攻 表里分传 热邪散漫 内壅不汗 下后脉浮 下后脉复沉 邪气复聚 下后身反热 下后脉反数 因证数攻 病愈结存 下格 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蓄血 发黄 邪在胸膈 辨明伤寒时疫 发斑战汗合论 战汗 自汗...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