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要领之胃神根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诊脉时,诊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脉象,才能进一步辨别异常脉象。并且,在诊视疾病时,不仅要辨病因、病位、病机,而且还必须了解患者正气的盛衰进退,以判断疾病的预后。 健康人的正常脉象,以及患者脉中正气的反映,就是胃气、神气、根气。这种切脉首先要审察...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19.html

关于《丹医秘授古脉》的抄本_《丹医秘授古脉》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以前有关脉学的记载,则散见于各医书之内。但不论专著也好,散载也好。既往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系统。并且受了旧文字的限制,令人难以体会及掌握。从医生诊脉时的差别性极大的情况,就说明切脉缺少一个客观的标准。也表明过去脉学根据是不够完备的。晋以后...

http://qihuangzhishu.com/1248/2.htm

诊脉早晏法_《脉诀刊误》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于此又知前圣决死生之分.不专于脉.必须察色观形.以此相参伍也.今世专尚诊脉.而不复问其余.是不知前圣垂训之意也.故表而出之.示警后人.)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腑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然.寸口脉之大会.手太阴之...

http://zhongyibaodian.com/maijuekanwu/943-9-1.html

诊脉决死生论_《医学源流论》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等书言之明白详尽,学人苟潜心观玩,洞然易晓,此其可决者也。至云∶诊脉即可以知何病。又云∶人之死生,无不能先知,则又非也。盖脉之变迁无定,或有卒中之邪,未即通于经络,而脉一时未变者;或病轻而不能现于脉者。或有沉痼之疾,久而与气血相并,一时难辨...

http://qihuangzhishu.com/160/14.htm

《难经》脉的成就和特点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是汉末魏晋时人所以《难经》、《脉经》相距的年代不应是很远的),使独取寸口成为近两千年唯一的诊脉方法,所以无宁说《脉经》以来的脉学家和脉著作等,实际都是《难经》的后裔。 《难经》对寸关尺的新说亦是个重大的改革和突破。在《内经》上,虽然有诊,...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4.html

自序_《诊脉三十二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大略也.自二辨至七辨.宗伯仁之六脉.而着其所统共得二十九脉.每脉各注.其阴阳.肖其形象.如芤动牢革之最难明者.皆有确义可寻.自八辨至十二辨.则详叙十二经源流.不特尽脉所经行之处.与诊脉之法.如辨肺经.则肺之体.肺之用.肺之性情.肺所受六淫...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maisanshierbian5411/248-2-0.html

诊脉三要(滑氏)_《古今医统大全》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诊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得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毛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按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而取之,其脉应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

http://qihuangzhishu.com/336/102.htm

《难经》脉对后世的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难经》在脉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大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难经》提出的独取寸口这个独占医坛的诊脉方法,这就使后世脉都成了《难经》的继承者。 《脉经》作为脉的经典性质的文献,除去在《难经》的基础上完成完善了独取寸口以外。《脉经》还大量地...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5.html

中医切诊_中医四诊_【中医宝典】

...交会穴与会合途径 八脉交会穴与配伍特点 败脉歌 扁鹊脉介绍 仓公脉介绍 察颜切脉 先辨阴阳 沉脉之单脉介绍 沉脉之相兼脉介绍 迟脉之单脉介绍 迟脉之相兼脉介绍 促脉之单脉介绍 促脉之相兼脉介绍 寸部、尺郁诊脉 寸口、跌阳诊脉 寸口脉所...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zhongyiqiezhen-712-1.html

诊脉精要_《中西汇通医经精义》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察脉知病.精之至矣.然内经仲景.皆合人迎趺阳合诊.今则独取寸口.盖去繁就简为得其要兹所引注.皆独取寸口之法.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之法何谓也.寸口即今掌后诊脉之所.此难经发问.以起下义.近出西医.不知脉.即欲以此...

http://qihuangzhishu.com/767/31.htm

共找到87,28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