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感温燥凉解宜_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最高经典,其论及四时外邪为,却遗燥气燥邪一端。金代刘完素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十九后,增补诺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俾十九之内容充实、完备。而明·喻嘉言,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http://qihuangzhishu.com/1044/20.htm

黄帝内经简介_黄帝内经·素问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二)学说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等之内在机理的学说称病学说。黄帝内经所说审察,无失气宜谨守,各司其属(皆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皆为此学说之内容。现...

http://qihuangzhishu.com/100/1.htm

黄帝内经简介_黄帝内经·灵枢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功能,也可以认为气为精之御,精为神之宅,神为精气之用。(二)学说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变化等等之内在机理的学说称病学说。黄帝内经所说审察,无失气宜谨守,各司其属(皆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皆为此学说之内容。现...

http://qihuangzhishu.com/101/1.htm

名医-刘完素_【中医宝典】

...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 他初曾拜陈先生(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其为医,独好素问,朝夕研读,手不释卷,终得要旨,并根据其原理,结合北方环境气修特点,及民众饮食醇厚、体质强悍的特性,围绕内经十九,倡...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768.html

气交外感论_内经博议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运气七篇.其丛列.帝以绪纷纭.复询岐伯.以致一之道.而岐伯答十九以约之.其致病皆由岁气交加.外淫而甚.其中火热独多者.以二火司天故也.岐伯恐帝未得圆通.首戒以无失气宜.而继之以无者求之.虚者责之.盖谓有内证夹之.当更加之意.初不以...

http://qihuangzhishu.com/726/47.htm

眼科_【中医宝典】

...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眼是机体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般而言,人体正气亏虚时,致病因素就可引起机体阴阳失去平衡,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眼部发病,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172.html

内经多针刺浅议_【中医宝典】

...笔者通过对内经刺法及古典刺法的研读,旁阅近现代有关多针刺法的文献,结合个人数年来临床应用的心得体会,整理归纳,管陈于下。 多针刺的含义 十四经脉,任、督二脉位居前后正中线,经脉单行,一穴名一穴位;十二经脉分居人体正中线之两旁,故一个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715.html

从岐黄之术到黄帝内经_【中医宝典】

...中医的医术往往又称为岐黄之术,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而论道,探讨医学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以及治疗等原理设问作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964.html

刘完素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掌握其规律,又阐发内经十九,认为人体致病皆为火热,治病需从寒凉法入手。以降心火、益肾水为第一要旨。他反对套用古方,非议滥用局方燥热之剂。因其善用寒凉,后世称其为寒凉派,为金元四大家之代表人物之一。其著述甚丰,素问玄机原...

http://qihuangzhishu.com/191/805.htm

明清以来对脉辨研究的进展(二)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事物本身有常有变,对待事物亦要有常有变。张氏以虚实概括一切虽未必尽属合理,但他通过虚实所论述的原则,却对抉发病的性质和方法很有意义。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理论家和临床家都在继承内经仲景向脉辨方面努力,并且有若干新说和创见。 后来同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96.html

共找到607,42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