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医秘授古》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道门《丹医秘授古》的故事 一、关于《丹医秘授古》的抄本 二、《丹医秘授古》的内容 《丹医秘授古》 前言 太渊第一以穴名也。 离经脉第二 守灵第三 趺阳脉第四 人迎气口第五 青龙脉第六 太冲脉第七 龙曜脉第八 神阙第...

http://qihuangzhishu.com/1248/index.htm

《难经》对后世的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难经》在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大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难经》提出的独取寸口这个独占医坛的诊脉方法,这就使后世都成了《难经》的继承者。 《脉经》作为的经典性质的文献,除去在《难经》的基础上完成完善了独取寸口以外。《脉经》还大量地...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5.html

《内经》的具体内容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描述。例如春之弦、秋脉之浮等等,其中不少说法被认为是“经典”的,而引用遵循于历代脉学书籍和历史的各个阶段的中。 值得注意的是,《内经》重视季节、真脏,它们的含义和变化主要是受胃气的影响,胃气与真脏是一个事物的两而,如某(...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7.html

《内经》对后世的影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内经》在学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后世的学是《内经》学的发展和继续。这是因为是医经一派的特色,而《内经》则是自汉末以来仅存于世的医经。 通过《内经》将古代医经家对学的探索和成就流传了下来。《内经》所载录的内容尽管...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88.html

讨论_《丹医秘授古》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记录稿》与《丹医秘授古》师徒二人的心中存在着明确的“托古”打算,倒勿宁说他们是不自觉地怀有强烈的“尊古”心态。例如在《记录稿》中明明谈到:在王叔和《脉经》与高阳生《诀》之前,有关脉学的记载不过是散见于各医书之内。有关脉学的知识均很不...

http://zhongyibaodian.com/danyimishougumaifa/1248-6-0.html

人形第四_《黄帝明堂灸经》_中医针灸书籍_【岐黄之术】

...三里穴。六、绝骨穴。七、曲池穴。上件七穴,神效极多,不能具录,根据灸之,万无一失也。正人形第四图(图)...

http://qihuangzhishu.com/913/27.htm

《丹医秘授古》的内容_《丹医秘授古》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人体上?中?下(或五脏)气脉盛衰与疾病状况的诊脉方法,因此一般认为:中医的诊脉方法发展成现今所见之方式,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将王叔和作为诊之法发生转变的始作俑者,或褒或贬地加以评说。《丹医秘授古》站在尚古、复古的立场上,对...

http://qihuangzhishu.com/1248/3.htm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①学术语。指诊脉方法。参切脉条。《素问·金匮真言论》:“此平人脉也。”②古医书名。《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天地之变,无以诊。”③新出土古代医学帛书。残卷,撰人未详,约为秦以前作品。1973年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

http://qihuangzhishu.com/191/2013.htm

形色相应总诀_《医学入门》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而言之也。又五色应五脏,间有绿色,乃任督阴阳会也。肥人沉结瘦长浮,矮促长疏尽莫违。肥人肉浓,宜沉结;瘦人肉薄,宜浮长。人形矮则宜短促,人形长则宜疏长。相违相反而又不和者皆死。非但形体相应,虽皮肤滑涩宽紧,亦宜与相应在。经言∶数...

http://qihuangzhishu.com/346/49.htm

卷第一 辨第一_《伤寒论》

... 寸口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假令迟,此为在藏也。 趺阳脉浮而涩,少阴如经也,其病在脾,当下利。何以知之?若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故称如...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195.html

共找到242,32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