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690.html

升清_身形脏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脾升清是根接脾的运输转化功能而言。 【脾升清】 升清,是根接脾的运输转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质,因为脾气能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输布于其它脏腑器官而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这种运化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所谓“脾气升”),而...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7112.html

为胃行其津液_身形脏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脾为胃行其津液是说胃在受纳饮食之后,还需要通过脾的作用,把富有营养的津液输送到其它脏腑和人体各个部份。 【脾为胃行其津液】 《素问.厥论》:「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这是说胃在受纳饮食之后,还需要通过脾的作用,把富有营养的津液输送到...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7114.html

陆德铭_一、燮理气血阴阳 崇尚阴阳互求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的属性也会随之而产生相应变化,所以要从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去辨别阴阳,抓住主要症状,掌握疾病的性质,施治方可有的放矢。2.再论气血,强调气血贵充裕、调畅 气与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在生理上,气与血既是人体脏腑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ludeming/557-3-1.html

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第五篇_【黄帝内经】

...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5.html

后天_身形脏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脾后天单指脾,也可以脾胃并提。 【脾后天】 人在出生以后,主要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健全,以保证生长、发育的需要:而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脾。因为饮食的精微是靠脾的消化及收并输送到脏腑和人体各部份,使之获得营养,所以说“脾后天”。“后天”可以...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7110.html

脏腑气液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死矣。阴阳脉有关格,即以其时与之短期,不可极乎天寿者也。五脏气:心噫,肺咳,肝主语,脾吞,肾欠。噫,乙戒反,饱满出气也。五脏从口中所出之气,皆是人常气之变也。《素问》肾嚏,不同也。平按:“五脏气”《素问》作“五气病”。五“”字...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7-4.html

阴阳明论篇_《疡医大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太阴阳明论》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从不同故病异名也。(脾脏为阴,胃腑为阳,阳脉下行,阴脉上行,阳脉从外,阴脉从内,故言所以不同,病异名也。春夏阳明为实,...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yidaquan/344-6-26.html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生理功能 中医生理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方面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结果。人体的生理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机体防御邪气侵袭的整体卫外功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从机体的防御机制来说,阳在外,为保护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卫外机能;...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642.html

阴阳_《内经博议》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则刺反能伤阴.伤阴亦能病及于阳.何以言之.凡在内者皆阴为之也.不惟阳密足以固阴.而亦阴强乃能壮阳.故岐伯极言养阳而后.续言养阴.以备阴阳之全义.其言味以养阴.而受伤于偏.至此固其大者矣.而如烦劳大怒.饮食起居之不节.至于煎厥.与形气绝...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jingboyi/726-10-1.html

共找到233,86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