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总结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诊断学研究出现高潮,产生了大量专著。其中王叔和所撰《脉经》10卷,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知识,并有许多创造发明,是中医诊断学的奠基之作。除此之外,《梁七录》、《隋书·经籍志》等尚著录十余种著作虽已...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24.htm

中医儿科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_《中医儿科》_中医儿科书籍_【岐黄之术】

...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就中医儿科若干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学术争鸣,认识渐趋一致。儿科诊法应用,丰富了传统四内容,在四客观化如色诊定量、舌微观化、闻声音分析、图分析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而月。尝试把利用血液化学、超声影像等...

http://qihuangzhishu.com/79/6.htm

救危症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决生死,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趺阳脉·下篇·断疾病预后》曰:“趺阳脉对疾病预后起着决定性判断作用,有着预测吉凶生死之重要性。”三诊法是以寸口候脏腑病变,趺阳脉候胃气,太溪候肾气。三同候多用在寸口无或观察危重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80610.html

后世法存在的问题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原则上不出《脉经》的范围,尽管在医学上有金元时期的学术争鸣,明清时期的伤寒、温病学的发展,以及临床各科,各种新疾病新问题的接触和解决等重大发展,但却不能与之相符,虽有进展,相形之下是明显见绌的。 2、形成单系列带来的流弊 《脉经》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78.html

指法之运指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为“九候”二字,其意义正在于此。者不可不注意,举按诊法与寸关尺三各自自然形成的起伏之间的区别。 当然,浮中沉三部之中,各自又有有力与无力,如《濒瑚》所分。以及略浮与略沉之别,举按之时又宜细心体寨。 2、推法。推法是将手指挪够于脉管之...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78.html

如何正确应用_【中医宝典】

...是一种简便而细致的诊断方法,要想摸得准确,除掌握各种脉象特点,反复实践,认真分辨外,还要采用正确的诊脉方法。 诊脉时,要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宜向前或略左右伸展平放,并注意使手臂位置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直腕仰掌,以使血流畅通,不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3142.html

小儿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以区分寸、关、尺三部,小儿科诊病注重辨形色、审苗窍。后世医家有一指总候三部的方法,是小儿的主要方法。 小儿成人脉有所不同。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以区分寸、关、尺三部,再则小儿就诊时容易惊哭,惊则气乱,气乱则...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21.html

--大小肠部位的探索_【中医宝典】

...杨吉老者,泗州人,以医术闻四方。有儒生李氏子,弃 业,愿娶其女,以受其,执了婿礼甚恭。吉老尽以精微告之。一日,有灵璧县富家妇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李初视云:‘肠胃间有所苦耶?’妇曰:‘肠中痛不可忍,而大便从小便中出。医者皆以为无此证,...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943.html

浅谈张锡纯_【中医宝典】

...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法,且多深邃之见。张氏有云:“医家四,以辨证为最要。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此固因法之难学,实亦之出,不能简要...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70.html

钩玄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大则病进”等等,系统阐述了脉象对人体机能、疾病病机、疾病传变等认识,并逐步演变成为中医脉象体系的框架。 从古代中医《难经》、《脉经》之后,脉象诊断的地位有了质的提高,“必言脉”、“平脉辨证”逐渐成为中医诊病的标志,也成为指导中医辨证用药...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508.html

共找到114,91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