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学说的现代研究进展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精与气的概念是不同的:精是指藏于人体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的统称,气则是人体内活力很强、无形而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 2.元气概念的研究 由于“元”有第一、始初、本原、根源的意思,而气是宇宙万物形成的本原,所以自西汉时期,就将气、精气同化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879.html

息肉淫肤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而起。五脏六腑之精华,上于目;,宗脉之聚,肝之外候也。肝藏血,十二经脉有起内眦、锐眦者,风热乘于脏腑脏腑生热,热气熏肝,冲发于,热搏血结,故生淫肤息肉。割之伤经脉者,则令痛不止,血出不住,即须方药除疗之。”本病自《世医得效方》...

http://qihuangzhishu.com/191/1568.htm

精气学说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元者,为万物之本。 ”“元者,始也,言本正也。”王充《论衡》亦指出:“元气,天地之精微也。”说明元气即是本始之气,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随着元气学说的产生,精气概念逐渐被元气概念替代,并发展为元气一元论。 气是一个歧义蔓生的不同层次的概念...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880.html

寸口脉脏腑的几种不同见解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之气,昼夜循环,始于肺而终于肺,是肺为一身之主气,而寸口乃肺之动脉行之处也;特藉以候五脏之气,前贤辨之详矣!至于诸经动脉,各从行之处。”张氏以浮中沉三候分脏腑。《古今医统》认为:“两尺外以候肾,内候腹中,大肠、小肠、膀胱三腑尽属腹中下部...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08.html

五味入_身形脏腑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五味入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五味入】 简称“五入”(见《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入胃,各有它喜的脏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入”和临床药物...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7201.html

_《张氏医通》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于目。而黑睛为肝之窍。瞳神又为肾之精华。小儿目无精光。及白睛多黑精少者。肝肾俱不足也。地黄丸加鹿茸。昼视通明。夜视罔见者。禀阳气衰弱。遇夜阴盛则阳愈衰。故不能视也。冲和养胃汤、煮肝散。疳眼者。因肝火湿热上冲。脾气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zhangshiyitong/495-24-48.html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_《金匮要略浅》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中虚人.)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因也.二者、中实人.脏腑不受.惟外体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非由中外虚实感召其邪.是为不内外因也.)以此详之.病由(以此三条而)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

http://zhongyibaodian.com/jinkuiyaolveqianzhu/676-5-1.html

五脏之五——肾_【中医宝典】

...不断地消耗精微物质,"精"即是对这些精微物质、营养成分的概括。 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说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作用。肾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两部分。所谓"先天之精",即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714.html

“肝胆相照”事出有因——中医脏腑的关系_【中医宝典】

...像一个圆环一样,周而复始,无首无尾。脏腑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这里就引出了“肝胆相照”这句成语的根源——脏腑的表里关系。 肺合大肠:如肺气虚弱,气虚推动无力,排泄大便就会很困难,中医称之为“气虚便秘”。若大肠排泄不畅,也可以引起肺气不利而喘咳...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3762.html

眼与五脏六腑的关系_《中医眼科学》_中医五官书籍_【岐黄之术】

...发为神光,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才能明视万物。此外,《素问·解精微论》还说:“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者其窍也。”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脏腑精气任心所使,而脏腑精气养,视物又受心神支配,因此,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精神活动的状态,均能...

http://qihuangzhishu.com/82/12.htm

共找到234,41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