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川与针灸逢源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甲乙穴的异同,并参考伤寒杂病方书而著成针灸逢源一书。 针灸逢源全书共六卷,卷一为灵枢经文,卷二为素问经文,两卷共摘引内经原文及名家注疏达百余篇,以阐述针灸要旨,作为针灸医学的理论基础;卷三为群书荟萃,撷取历代针灸专著...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63.html

医学家传记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可忽乎?”(皇甫针灸甲乙·自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95)。 在原有的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他除广泛阅读各种医书外,将灵枢经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书中针灸,加以整理归纳,使其“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36.html

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_针灸学_中医针灸书籍_【岐黄之术】

...所著针灸甲乙记载周身穴名349个,除论述腧穴的定位、主治、配伍、操作要领外,并对腧穴的排列顺序进行整理,为腧穴学理论和针灸实践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北宋王惟一对腧穴重新进行考定,撰写铜人腧穴针灸,详载354个穴名...

http://qihuangzhishu.com/93/7.htm

灸法概述_针灸常识_【中医宝典】

...历代出现许多针灸方面的著作,如晋代皇甫针灸甲乙、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都大力提倡针灸并用。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则弃针而言灸,可见当时对灸的重视。以后从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明代高武的针灸聚英、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到...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274.html

卷六_铜人针灸

...角孙二穴,在耳廓中间,开口有穴。手足少阳、手太阳(按:据针灸甲乙,应是“手阳明”)之会。主齿不嚼物,龋痛肿。灸三壮。针入三分。 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主耳有脓及底,耳,耳痛、鸣,聋,并齿龋。针入三分。灸三壮。 听会二穴,在...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707.html

针灸从何而来_针灸常识_【中医宝典】

...的时间很接近,所以把医疗器材标准化的功劳同时归在这两位帝王名上是说得通的(据针灸甲乙作者皇甫在其史学著作帝王世纪中的记载,伏羲之都是今淮阳,而黄帝曾都于曲阜,这两个都城都在鲁西豫东地区)。查三皇五帝年表(另见本百科词条“...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290.html

明堂经脉(一)_中国医籍考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存宋志曰。皇甫黄帝三针灸十二卷。即甲乙。自序曰。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雷公受业。传之于后...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jikao/485-24-1.html

黄帝内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据。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所撰甲乙一书就是将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

http://qihuangzhishu.com/169/688.htm

黄帝内经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据。黄帝太素是流传下来的另一种内经古传本。隋·杨上善对黄帝太素又进行整理和注释,命名为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二十卷扩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晋皇甫所撰甲乙一书就是将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893.htm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春秋战国以来针灸学的经验与成就,撰成黄帝针灸甲乙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集针灸学之大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全面系统的针灸学专著,为我国针灸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针灸学,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针刺治疗的成就1.发展腧穴理论:皇甫...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1-3.html

共找到618,05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