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崑针方六集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黄子,安徽歙县人。为明代著名医家,擅长针灸。 【著作成就】 吴崑除著有针方六集外,还著有医方考脉语素问吴注药纂十三科证治参黄论砭炳考)等医籍。 吴崑比较擅长针灸,在针灸方面著有针方六集,是其...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80.html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文献整理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奠定了我国脉学诊断学的基础。三、针灸学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科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针灸学科的确立。针灸学科确立的显著标志,是针灸学大师皇甫谧根据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参考难考难经等古代医学文献,总结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1-3.html

新设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①经外穴名。出针灸学。在项部,当斜方肌外缘,后发际下1.5寸处。主治后头痛,项强,落枕,肩胛疼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②推拿穴位名。出实用小儿推拿。在第3-4足趾趾间缝间,趾蹼缘的上方。,此...

http://qihuangzhishu.com/195/722.htm

注市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①经外穴名。千金要方:“一切疰无久,先仰卧,灸两乳边邪(斜)下三寸,第三肋间,随年壮,可至三百壮。又治诸气神良。一名注市。”近代中国针灸学称疰布。位于胸侧部,腋中线上,当第七肋间隙处。主治疰,胸胁痛,腹痛等。斜刺0.3-0.5寸...

http://qihuangzhishu.com/196/499.htm

曹翕曹氏灸经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禁灸的原因等都作了明确的记载。 曹氏灸法所提倡的一个特点是:施灸壮数要按疾病的种类轻重程度而定,不能限定一个固定的数量,多的壮数达五十至百壮以上,少的仅有几壮。或许是在曹氏灸经的启发下,后世出现了葛洪、鲍姑、陈延之、僧深师等一批竭力...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37.html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针灸资生经,这是一部文献价值、临床价值均非常高的针灸书,对后世针灸学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过北宋官修针灸经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该书卷一所载腧穴及其编次均直接采用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据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卷一百补录了11穴,...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79.html

独特的针灸疗法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良好效果的故事。 有关针灸的介绍,中国历代医学文献有过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里,谈到针灸的内容己相当多了,尤以其中的灵抠部分,对经络学说、穴位、针刺用具、针刺方法、针灸适应症禁忌等,叙述很详,它初步奠立了针灸学的基础。因此,后来灵抠...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04.html

经脉分图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针灸学著作。四卷。清·吴之英撰。刊于1920年。本书收载各经脉(正经、奇经)的图像、腧穴,内经有关经脉的原文及考证。在腧穴考证方面,作者以内经难经甲乙经等书为根据,对历来经络文献中的俞穴名称和排列次序重予调整,其主张多...

http://qihuangzhishu.com/169/1845.htm

经脉分图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针灸学著作。四卷。清·吴之英撰。刊于1920年。本书收载各经脉(正经、奇经)的图像、腧穴,内经有关经脉的原文及考证。在腧穴考证方面,作者以内经难经甲乙经等书为根据,对历来经络文献中的俞穴名称和排列次序重予调整,其主张多...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779.htm

针灸学之渊源及真传之难得_金针秘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经籍散亡之后,以上各书尚未残缺,得以搜罗纂辑。着为甲乙经十二卷,垂示后人。至今学针灸者,能知某经有若干穴,某穴确在某处,某病宜取某穴,及各穴应如何下针,皆以甲乙经为根据,除此以外,更无可考。是以甲乙经之有功于医,直内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jinzhenmichuan/716-4-0.html

共找到586,01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