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服用的药引搭配_药物养生_【中医宝典】

...服用中药、中成药,多用白开水、酒、淡盐水、蜂蜜水、米汤、红糖水、葱白汤、姜汤等作药引子送服。药引子有引药归经,增强疗效之功用,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矫味等功效,与中药、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 ...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411.html

药引_《医述》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汤之有引,如舟之有楫。古人用汤,必须置引,如仲景桂枝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与药等分同用,良可取汗。又如东垣补中益气汤,亦用姜、枣,并无发汗之说。乃姜、枣少用而力薄,故不致渍形以为汗也。即此两汤类推,药引不可不考。古今汤方莫尽,药引无穷...

http://qihuangzhishu.com/472/766.htm

药引虽轻 可取功倍之效_中药偏方秘方_【中医宝典】

...生姜:有散风寒、暖胃肠、止呕的作用。治疗风寒外感、胃寒呕吐等症的多种中成药,以及健脾和胃的香砂六君丸等,可取生姜3~5片(9~15克),水煎取汤送服。 药引大多具有药源丰富、容易寻觅、质地新鲜等特点,可适应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需要。用量应...

http://zhongyibaodian.com/pianfang-mifang/a12741.html

明代中外医学交流_【中医宝典】

...一、中朝医学交流 在明代,朝鲜李朝政府重视医药卫生,常聘中国医生前往诊病教授,并派本国医生到中国求教,收集并列行中国医书。鼓励输入中国药材,推行“乡药化”。这一时期中朝医药交流十分活跃,呈现出中朝医学融和景象。 洪武间,中国闽中道士杨宗真...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712.html

金元医学争鸣创新的评价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理论。意识形态及学术领域某种理论研究风气的影响。宋代盛行的运气学说流传到金朝,引起了特殊的反应。金朝医家敢于提出运气古今有异,故疾病发生种类、性质也有不同等观点,摆脱了旧有常规来思考问题,他们充分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有关方法对中医基本理论中六气...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11.htm

明代医家倪士奇和他的《两都医案》_【中医宝典】

...□ 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两都医案》两卷,明代倪士奇撰。因其上下卷分载的是在北京和南京的治案,分为北卷和南卷,故尔又称“南北医案”。刻于明亡之前。孤本现藏于浙江图书馆。 作者倪士奇,字复贞,今江苏镇江南徐人。其先祖在宋室南渡时即为京口...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0515.html

漫议“观字诊病”_【中医宝典】

...领略到了喜来乐医术的精湛高超,他在半月之前就有了感觉,喜来乐不用望、闻、问、切,单从一幅字上就准确地看出了他的病。难道喜来乐真是那么神,真能从字中观看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吗?道理何在呢? 这使我想起了另一个真实的故事。 傅山是明末清初的一个有名...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680.html

明代的医学教育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我国自南北朝出现学校性质医学教育以来,中经唐宋,到明代又有了一些发展。 明代沿元制。将户口分为民、军、医、儒、灶、僧、道、匠等,规定各户必须子袭父业。一入医户,子孙就必须世代业医。明代医户,大多社会地位低下,衣食不得温饱,与乐工、厨师、班...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58.html

明代的医学教育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我国自南北朝出现学校性质医学教育以来,中经唐宋,到明代又有了一些发展。明代沿元制。将户口分为民、军、医、儒、灶、僧、道、匠等,规定各户必须子袭父业。一入医户,子孙就必须世代业医。明代医户,大多社会地位低下,衣食不得温饱,与乐工、厨师、班匠...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5-1.html

医家相轻与相亲_《趣味中医》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一提到历史上医家之间的关系,许多人会联想起“扫叶庄”与“踏雪斋”的故事,说是叶天士与薛生白常互生龃龉,各在自己书斋的取名上做文章,影射攻击对方,似乎不扫、不踏,不足以解恨。上百年来人们把它作为笑谈传闻。叶、薛二位均是温病学医家,从二位医家...

http://zhongyibaodian.com/quweizhongyi2045/150-2-10.html

共找到105,39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