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明、清医官名。金代始设太医院,太医院的最高长官为提点,下设院使,从五品。元代在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设置院使二人,位在提点之下。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定置院使一十二员,正二品。明代,太医院院使取代了太医院令的最高医官...
...胁热下利是指里寒挟表热所引起的泄泻。 【胁热下利】 或简称“胁热利”。是指里寒挟表热所引起的泄泻。主要症状有形寒身热,心窝部有痞硬的感觉、腹泻不止等。这是外感寒邪,外邪末除,因误下伤脾,故外有形寒身热的表证,内有脾虚腹泻的里证,表里同病。...
...〔大〕产后两胁胀满气痛,由膀胱宿有停水,因产后恶露下不尽,水壅,痞与气相搏,积在膀胱,故令胁肋胀满,气与水相激,故令痛也。〔薛〕前证若肝经血瘀,用玄胡索散。若肝经气滞,用四君、青皮、柴胡。若肝经血虚,用四物、参、术、柴胡。气血俱虚,用八珍...
...证名。胁部撑胀满闷。见于心病、肝病、痰饮等病。《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素问·标本病传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目录 《魏氏家藏方》经进过院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魏氏家藏方》:经进过院汤【处方】草豆蔻1两(用生姜5两切片同拌,以水3升,慢火煮,水平为度,收出焙干),白豆蔻仁半两,蓬莪术(炮)半两,益智仁半两,粉草1两半,炒盐1两半。【制法...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又作定惠院,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
...轻、中度脂肪肝患者,有的常时不时地感到两胁胀满不适或隐隐作痛,以右侧肝区为明显,或伴有嗳气、腹胀、矢气多等。处以舒肝止痛丸,取其舒肝理气、柔肝止痛之功效。一次4、5克,一日两次,症状轻者服5天即可缓解,较重者可服5~10天。 舒肝止痛丸的...
...(腋下为 , 下为胁,胁下为肋,肋下为季胁,季胁下为 。)肝胆脉布胁,而心包络筋脉亦挟胁。肝脉布肋,而脾筋亦结肋。胆筋脉乘季胁,而肺筋亦抵季胁。胆脉乘 ,是胁肋痛未必尽由肝胆,而肝胆为多。大概分气血食痰四种,而怒气瘀血居多,治者须分左右,...
...胁居一身之半,故胁为少阳之枢。岐伯曰∶中于胁则下少阳。此指少阳自病。然太阳之邪欲转属少阳,少阳之邪欲归迸阳明,皆从胁转。如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者,是太阳少阳并病,将转属少阳之机也;以小柴胡汤与之,所以断太阳之来路。如...
...(胁下也)属足少阳胆经(《灵枢》曰∶足少阳之脉,循胸过季胁下。又曰∶足少阳之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又属足厥阴肝经(《灵枢》曰∶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素问》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又曰∶肝咳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