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通史绪论(四)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可能性;第十,还必须指出医学史的理论研究,这对史学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医药的起源,医学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医学史的分期,中外医学史比较研究,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医学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哲学以及各种文化、科学技术等诸种因素的关系等。...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62.html

古丽副厅长谈新疆维医药的发展_【中医宝典】

...发展的科技创新主体。 记者:维吾尔医药在对外交流方面情况怎样? 古丽:在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我区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医科大学、爱沙尼亚医学中心、德国传统治疗研究所等签订了协议,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并在上述机构设立了维咳喘及疑难杂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445.html

医家传记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秦国有良医,就派遣使臣求医于秦国。秦恒公(公元前603~公元前577年)派遣缓往诊,缓即到晋国,诊景公病直言不讳说:“疾不可为也!”因为病程已发展到“在盲之上,膏之下”的晚期,而“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就是说,以砭石、...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28.html

辽夏金元时期中外医药交流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交流史的一部值得重视的著作,它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有元一代中外医药交流,尤其是与回回医药在临实践方面交流的丰硕成果。书载有一些古回回人姓名,从现存残卷辫识统计,共约20名左右。这些古回回人中多有中世记时著名的阿拉伯医药学家。《回回药方》...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37.html

病因症候学的总结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中医的病因学说,自春秋以迄六朝,医学的发展基本上已形成了“千般灾难,不越三条”的概念,奠定了“三因学说”基础。即以六淫为内容的外因学说、以七情为内容的内因学说和以虫兽、房室、刀刃伤为内容的不内外因学说。隋唐时期医家本着之作也,求百病之本...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198.html

中国医学通史绪论(一)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东方文化发展的特色形成的中国独特理论框架,及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撞击及西医的传入,出现两个分明的层次,在东西方医学交汇呈现复杂多态的状态。 夏商西周时期巫并存,在卜筮史料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64.html

辽夏金元时期医学著作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该书卷上为辨证,详论阴证、阳证、脉象、寒热、外感八风之邪,手心手背,口鼻,筋骨四肢,头痛,气少气盛,不恶食,不渴,劳役受病,辨证与热等诸候内伤与外感之别;卷为饮食劳伤、四时用药加减、暑伤胃气等论及补...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36.html

商周医事制度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分科,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记载,开后世医学进一步分科之先河。 二、政机构设置:周代建立有较为完整的政组织和相当严格的考核制度,为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促进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专职医疗人员,属天官冢宰统辖。 1.设医师之职官,...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88.html

明代临床医学成就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争鸣对内科杂病学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二,内科杂病学家们在临上更为重视辨证论治理论的运用,使内科杂病辨证沦治水平较以前明显提高,其三,不少医家对内科杂病诊治的总结与著空前增多,并能对临实践发挥切实的指导作用。明代在内科杂病学术...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60.html

临床各科成就_中医文化发展_【中医宝典】

...复方,从朴素的经验到复方配伍理论的形成以及复方的广泛应用,是临医学发展中的一个进步。 《金匮要略》是医学史上第一部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专著,它集中地展现了当时在内科方面的临水平。书按每类疾病的共性进行分,重点阐述了痉病、中风、历节、虚劳...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40.html

共找到376,61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