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明辨虚实,分证论治,防止疽毒内陷。 1.内治 (1)风热蕴结证 证候:肿块初起,上有粟粒状脓头,痛痒相兼,并逐渐形成多个脓头:伴有恶寒、发等全身症状;苔薄黄,脉微数。 治法:散风清热。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2)火毒炽盛证 证候:...
...申斗垣曰∶脉骨疔,又名鱼脐疔,生于掌后横纹陷中,根行甚急。亦有生肘臂间者,红者为疽,黑者为疔,有红丝者是也。宜用针先针断红丝,后服追疔丸剂,外敷丝瓜叶膏。(《启玄》)王肯堂曰∶又名穿骨疽,生于间使穴,在掌后横纹上三寸,两筋陷中。属包络经蕴...
...承载之本,若不求其属,泛用寒凉,其为夭枉者多矣。(《锦囊》)又曰∶男酒色过度者,多患此证。汪省之曰∶啮疽属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生于脚跟申脉穴,又名足疽。如初起赤肿有头可刺;黄白色脓可治。如初起便破,黑烂则凶,若不早治,令人足落不能生也。...
...一、好好于下肢、足、痛部、外阴及肛周等处。 二、皮肤损害 一般患处呈弥漫性红肿、边界不清,其上可发生水疱,中央炎症明显,局部有疼痛及压痛。可出现波动、破溃、排脓,亦可不破、吸收、消退。发生于指(趾)称瘭疽。慢性蜂窝织炎致局部变硬、萎缩时称...
...申斗垣曰∶蠹疽即发历疮,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生于缺盆二穴之分,在肩下乳上,如再生四五头,子母大小者,又名历疮。十日可刺。如无脓者,名曰石疽。(《启玄》)蠹疽(图)...
...申斗垣曰∶蠹疽即发历疮,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生于缺盆二穴之分,在肩下乳上,如再生四五头,子母大小者,又名历疮。十日可刺。如无脓者,名曰石疽。(《启玄》)蠹疽(图)...
...有头疽是一种发于皮肤肌肉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痈”。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多以发病部位而命名,如发于脑后者称“脑疽”“对口”或“偏口”,生于背部的称“搭背”,生于手足背者称“手足发背”,生于腹部者称“少腹疽”。而临床上以“脑疽”和...
...淋巴管炎、坏疽、转移性脓肿或严重的败血症蜂窝织炎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四肢及面部多见,发生于指趾的蜂窝织炎称为瘭疽,复发性蜂窝织炎上述病情反复发作,红斑明显或不明显也可完全没有。全身症状很轻或没有,但反复肿胀最后可导致慢性淋巴水肿。...
...钱)白水煎,食后服。清肝解郁汤 治暴怒伤肝,忧思郁结,致肝火妄动,发为鬓疽,头眩痛彻太阳,胸膈痞连两胁,呕吐酸水。熟地 当归 白芍 白术 白茯苓 贝母 山栀(各一钱) 人参 半夏 柴胡 牡丹皮 陈皮 川芎 香附(各六分) 甘草(四分)姜三片...
...发际疽(图)王肯堂曰∶发际疮,初起如粟米,头白肉赤,热痛如锥刺,妇人患此者多,丈夫患此者少。始因风湿上攻,或因风热上壅,若如芡实,漫肿寒热,或痛或痒者,是发际疽也。(《准绳》)《心法》曰∶此疽生项后发际,形如黍豆,痛如锥刺,痒如火燎,破津...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