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
...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5日二诊:药后口疮即愈,大便如常,痔疾未发,胃脘也无不适。补诉有“慢性咽炎”病史,反复咽干、咽痛,时有干咳,求一处方。诊见苔白微黄,脉细。辨六经属少阳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加桔梗、...
...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又见于第136条和165条。一般认为,本方具有和解少阳,通下阳明的作用,用治少阳、阳明合(并)病者。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对其方解是:“病初传少阳,势须人参补中益气,既防邪侵及里,又助正以祛邪于外。但已并于...
...仲景《伤寒》一书,乃统治外感之书,非专治风寒者也。六经分明,寒温疫三证,均晓然矣。兹录提纲于下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痛,项强,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太阴之为病,腹痛,自利,时时...
...伤寒论》中。裘氏认为,“伤寒与温病,后世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治疗方药日趋丰富,这是祖国医学发展的必然。” (二)六经与三焦不可分割 叶香岩倡“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病,须究三焦”之说,继而吴鞠通亦说:“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
...因果关系,亦符合文理与逻辑关系,故无重复之嫌。此外,所谓使“输精于皮毛”缺少主语的说法,实际上是省文的写作手法,补充完整即“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肺)输精于皮毛”。 《潮》文“查‘朝’字原为‘早晨,太阳升起’之意,在《内经》中亦与...
...厥阴病发热主要表现在阴阳胜复过程中,有正胜于邪及阳复太过发热等不同;唯太阴为至阴,所谓“两阴相合,无热可发”。上述诸发热证,虽性质各不相同,并且不论高热低热,均有一定规律性,皆可按六经辨证施治。本例患者间歇性低热反复发作,已三年之久,但未...
...依六经来分,病位分为表、里和半表半里,同时每个病位上又存在寒热、虚实的病性,判断病位及病性是根据四诊合参确定的,因此,皮肤病的病位同样可以在半表半里或在里。笔者跟师冯世伦教授,现将其六经病辨证治疗皮肤病验案撷取三则。 案一:张某,女,21岁...
...【译文】 《中庸》、《大学》两篇,都在《礼记》中有记载,宋朝(960-1279)的朱熹将它们独立编撰成书,连同《论语》、《孟子》被后世合称为“四书”。 四书”读通了,《孝经》读熟了,才可以去读像“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启示】 内容缺失,...
...经方治病是先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故其理既涵八纲,又括六经。 方证对应非简单的“对号入座” 方药与证的对应 其实《伤寒论》397条(法)、112方证,加上《金匱要略》约合260余方证,都是在讲方证对应之道。每个方证...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