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_【中医宝典】

...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眼是机体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般而言,人体正气亏虚,致病因素就可引起机体阴阳失去平衡,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眼部发病,影响其发展和变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172.html

战国至东汉时期(5)《伤寒论》_医药溯源_【中医宝典】

...医书局,才有《伤寒论》十卷和《金匮要略》三卷。 内容成就 《伤寒论》一书,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确立辨证论治原则 《伤寒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suyuan/b34773.html

少阳解_《伤寒法祖》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也.少阳居人身之半.胁居一身之半.故胁为少阳之枢.而小柴胡为枢机之剂也.岐伯曰.中于胁.则入少阳.此指少阳自.然太阳之邪.欲转属少阳.少阳之邪.欲归并阳明.皆从胁转.如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者.是太阳.将转属少阳之也....

http://qihuangzhishu.com/837/14.htm

_《中医基础理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的概念:,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又称病理,包括病因、性、证候、脏腑气血虚实的变化及其机理,它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jichulilun/44-8-0.html

伤寒变温热论_《伤寒六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热则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热亦微。是知时行寒疾温热二,所论阳气盛衰,时月则同。至于论暴寒之寒,伏寒已变之寒,自是相违。名不正则言不顺矣。仲景又云其温及暑...

http://zhongyibaodian.com/shanghanliushu/700-7-12.html

伏寒喉痈_《喉科指掌》_中医五官书籍_【岐黄之术】

...伏寒喉痈(图)伏寒喉痈,因积寒在内,外感邪而发。其色红肿紫色,脉浮不数。六味汤加∶羌活 葛根 河车 山甲赤芍 归尾(各二钱) 角刺 苏叶 木通(各一钱) 细辛(三分) 两日后加山栀(一钱) 去羌、葛二味,余药照前,四五日可愈。...

http://qihuangzhishu.com/914/61.htm

备用成方一_《论》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多者,不宜浪用。如春温之病,因寒触发,热重无汗,体素盛者,此方权可用之,弱者尚嫌太猛耳。银翘散∶治风温温冬温等证。金银花 连翘 苦桔梗 薄荷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竹叶 生甘草鲜芦根汤煎服。小定风珠方∶治温病厥而且呃,脉细而劲者。生龟版...

http://zhongyibaodian.com/shibinglun/710-7-3.html

概述_《论歌括新编》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黄帝内经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说明伏气之为也。冬伤于寒,甚者即,则为伤寒。微者不即,其气伏藏于肌肤或少阴,至春阳气开泄(泄:泄漏之意,阳气开泄,是说到了春季,就阳气升散,腠理开而汗液外泄。),外邪乘之,触动伏气乃发为...

http://qihuangzhishu.com/147/7.htm

辨阳明病脉证治_《伤寒论》_中医伤寒书籍_【岐黄之术】

...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本太阳,初得病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伤寒,脉浮而...

http://qihuangzhishu.com/103/204.htm

太阳条文_《思考中医》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太阳提纲这个内容我们主要讲太阳篇的第1条,即:“太阳之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历代都把它作为太阳篇的提纲条文,而清代的伤寒大家柯韵伯则将它作为条文来看待。在他的《伤寒来苏集》中这样说道:“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一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45/99.htm

共找到431,29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