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通史绪论(四)_中医文化中发展_【中医宝典】

...以上个方面,大约可以概括中国史学研究的范围,也在一定情况下反映了现阶段中国史学研究的深广度。 中国医学史的理论研究是中国医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具有十分明确的目的与意义:医学史理论研究是医学史和医学科学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医学...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62.html

中国药膳食疗——渊源流长,古源今用_【中医宝典】

...食物的药用价值:“枥木之实,食不老”。 秦汉时期药膳有了进一步发展。东汉末年成书的《山楂奶糖、木糖醇食品、生脉康糖果,以及药膳格外青睐。由于便于长期应用的特点,颇受病人的欢迎。表明古代的药膳食疗获得了新的发展。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不少的药膳...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690.html

术数在古代的运用_【360算命网】

...二阶段。言意须前后通义同意,而分位见进则须皆数与字标识。 中国古代“数”,皆术。术定义功能,在合。如万物皆圆,万物皆理,万物皆数,以术合,形可由圆而方或方而圆演绎,理可合见也可分见,数既可排序定位,也可加减乘除。如列数为学,则有“数技”“...

http://wenxue360.com/suanming/archives/139.html

中国医学通史绪论(五)_【中医宝典】

...方法不同,但却有着殊途同归、异曲同功效。与医学考古学直接相连的是中国史博物馆及其学科。远古以来,在中国的地上地下保存了大量的医药遗址、器物等。有的作为名胜古迹被保留下来,有的则被损毁,有的文物保存在古董商和博物学家手中,有的则被方志、野史...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740.html

史文献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术】

...来源,二是地方志,常有正史见不到的内容,明代编写地方志风甚盛,从清代编写的《古今图书集成全录》所收史材料可以看出,大部取材于明代地方志,既有明代以前的史资料,也有丰富的明代史资料。三是名人文集,宋濂集中的《周汉卿传》,黄宗羲《南雷文...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51.htm

医学史的发展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中国医学编年史为特点的医学通史著作的出现,当首推陈邦贤《中国医学史》(1919)先生在论述自己为何研究中国史学时指出:“世界医学昌明之国,莫不有医学史、疾病史、医学经验史、实用史、批判史等,以纪其历朝医事沿革,及其进化理由,且以史学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5-3.html

明代中外医学交流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术】

...日本。此期间由中国赴日的医家有元末明初的陈顺祖,因不愿仕明而赴日本九州业。将军足利义满慕其名。召诊疾,固辞不往。子大年嗣其术,始赴京都业,受将军大名礼遇,日人称为陈外郎。陈大年孙陈祖田,尤善医,颇得诸大名及禅僧敬重,亦有陈外郎称。三、...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64.htm

中医药学的文明史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受益。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王清任躬身于人体解剖,著有《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上述的这一切,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5-1.html

大名茶—百毫银针的传说_药茶文化_【中医宝典】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

http://zhongyibaodian.com/yaocha/a13783.html

史传_《中国籍考》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文集所载。自宋张扩以下。迄于张养正。凡人。其张机王叔和王冰王履戴原礼葛应雷六人。则濂为补传。每传之后濂亦各附论断。然如和诊晋侯。而知赵孟之死。据和所称主不能御。吾是以云。盖以人事天道断。而濂以为太素脉。扁鹊传中。赵简子齐桓公虢君。...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jikao/485-82-1.html

共找到442,60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