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脉详细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可逆性的。 无脉症因大动脉狭窄程度不同可有不同表现,轻度狭窄或非闭塞性狭窄时,脉可表现极微弱,中医称伏脉,或寸脉部位先无脉,依次波及寸关尺各部位。完全闭塞时则可使寸荚尺桡动脉和肘动脉均呈无脉表现,清·周学海《脉简补义·卷下·脉有隐伏不见》日:“...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08.html

什么是诊法合参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主要依赖感觉器官,通过病人体内的病理变化在体表所显示的异常征象与病人自我感觉的不适来判断疾病的本质。 即诊断的准确性取决于医生的主观感觉,以及患者的主观感觉与自述。 症状是辨证的基础,若症状出现偏差,辨证辨病必然产生困难...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8.html

中医有何讲究_【中医宝典】

...有人说,看中医不就是去看病吗,哪还有什么讲究呢?其实不然,看中医时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而且是患者就诊前必须了解的。 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是望、闻、问、切,称之为“四诊”。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察方法收集病人的有关资料,加以综合分析...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280.html

华氏脉学—中医的硬功夫......_【中医宝典】

...诊,中医诊断学是中医诊病的基础,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想要样样精通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要是没有十多年的行医经验和独创的绝活和独到的见解是没有办法带徒弟的。尤其是脉诊、舌诊、面诊这块工夫必须扎实。否则一把脉,不能把病给人家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013.html

中医的望闻问切(一)_中医常识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症状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它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反映病变的通路是...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4928.html

张镜人_学术观点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因为湿热扰攘,徒益脾肾,则湿热之扰不已,专清湿热,则脾肾之虚难复,必须虚实并顾,标本同治。”确属真知灼见,在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领域中,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在慢性肾炎的肾功能衰竭期,症见面色晦滞,泛恶呕吐,舌质淡胖,常被视作脾肾阳虚,浊阴上逆,...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zhangjingren/358-1-0.html

诊虚里_诊断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诊虚里为切诊中,诊胸腹内容之一。 【诊虚里】 切诊中,诊胸腹内容之一。虚里即心尖搏动部位,是胃的大络。因人以胃气为本,虚里又是宗气所会聚的地方,诊虚里的动势,有助于探察胃气和宗气的盛衰,正常情况下,虚里之动,当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8109.html

如何对待《内经》的脉法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要理解《内经》的脉法是脉法的形成过程,它在内容丰富多彩的同时,反映出在它前一个时期的起源的内容和在它之后深化、统一等进一步完善的素材和基础的意义。 脉法是医经一派的成就和待色之一,它记载于现传世的医经著作《内经》之中这是中医典籍中最古老最...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87.html

齐鲁历代名医_【中医宝典】

...)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姓秦,名越人,尊称扁鹊,渤海郑(今山东长清)人。创造性地总结出望、闻、问、切合参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尤擅长望诊和切诊,被誉为中医学脉学理论的创始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淳于意...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083.html

诊脉要求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两手合计九百,方与经旨相合也。”则又未免过于迂腐。以每分钟75动计算,900动以做到的。临床上,常先候五十动以知其结促代止的情况,然后再根据两手六脉的独异之处,细细推寻,不必待九百至,也可尽得脉象的变化情况。正如何希时所说;“候五十动是切诊...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620.html

共找到368,22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