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医家,医学著作以《千金要方》、《伤寒杂病论》称作是共同支撑以《黄帝内经》为穹隆的中医学说的三大支柱,代表了方、药、治三大体系,几部《集成》编过之后,我们对此更有了共识。奉献给读者的这部近300万字的《孙思邈研究集成》...
...清代廖润鸿的《针灸集成》无不注重灸法。历代灸法的专著还有很多,如公元3世纪就有《曹氏灸方》,唐代有《骨蒸病灸方》,宋代有《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俞穴法》《备急灸法》,元代有《痈疽神秘灸经》,清代有《太乙神针》《神灸经纶》等。 灸法治病,最初...
...经穴别名。即归来穴。《针灸集成》:“肠绕二穴,在挟玉泉(即中极穴)两旁相去各二寸,主治大便闭塞,灸以年为壮。”详见归来条。...
...经外穴名。《针灸集成》:“甲根,在足大(⻊母)指端爪甲角,隐皮爪根左右廉内甲之隙。治疝,针一分。”在足(⻊母)趾爪甲内、外根角处,共4穴。《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足大趾背侧,趾甲弧形中点”处。...
...大连出版社连续再版重印了一套由石志超主编的有关中医性科学方面的论著:《房事验方集成》(简称《集成》)、《阳痿论治与效方300首》(简称《效方》)、《中医性医学》(简称《性医学》),其中《集成》为第2版第6次印刷、累计印数达35000册,《...
...经外穴名。出《针灸集成》。在足背伸(足母)长肌腱胫侧缘,与太冲穴相平处。主治疝气,呼吸不通。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经外穴名。出《针灸集成》。在足背伸(足母)长肌腱胫侧缘,与太冲穴相平处。主治疝气,呼吸不通。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四库本”《铜人针灸经》共七卷。从内容来看,大约是集合了《内经》、《难经》,以及《明堂经》、《甲乙经》等与针灸相关的典籍,并结合了宋代王惟德(一作惟一)所做《铜人腧穴针灸图》的文字,由编著者加以摘抄、揉杂相混成书,以记述正经经穴位置、主治...
...经穴别名。《针灸集成》:“手大指甲后第一节横纹头白肉际,兼肝俞各灸一壮,治大人小儿雀目。”近代《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鬼当。在手拇指尺侧,当指关节横纹头赤白肉际。主治小儿肠胃病,结膜炎,角膜白翳。直刺0.1-0.2寸。艾炷灸3-5壮;...
...经外穴名。出《针灸集成》。别名椎顶、太祖。在后正中线上,第6颈椎棘突下缘。主治感冒,咳嗽,疟疾,项强,及支气管炎,癫痫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