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者,《玉函金匮》而外未之闻也。长沙已往,唐逸士《千金方》独得其髓,其立方之峻,有过于长沙者,后世末由宗之。以故集本草者,咸以上古逆顺反激之用,概置不录,专事坦夷,以适时宜。其间琐琐,固无足论。即濒湖之博洽今古者,尚尔舍本逐末,仅以《本...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中早期析出的、单独流传至今的一种伤寒传本,《金匮玉函经》为后唐之际离析的又一传本,其流传体系各不相同。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 周霞 ...
...治伤寒表里未解。渴而小便不利。白术(生) 茯苓 猪苓(各二钱) 泽泻(三钱) 桂(一钱)上五味。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或生料煎服。温覆取微似汗。按五苓散。本治太阳经邪犯本。渴而小便不利。饮水即吐之水逆。故用二苓、泽、术。利水生津。...
...膀胱蓄血。与阳明之府。略无交涉。调胃承气汤(玉函) 治太阳阳明府证。小承气汤去浓朴、枳实。方中大黄酒浸。加芒硝三合。甘草二钱。大承气汤(玉函) 治正阳阳明府证。小承气汤本方大黄。酒洗倍用。浓朴半两。枳实五枚。加芒硝三合。桃核承气汤(玉函。即...
...先教谕金匮辑义。系于晚年定本。是以极其精核。无须赘述。惟不肖受读既尚。时有管见。又诸家方论。扩充经旨者。其偶尔失载。亦间有之。赵以德衍义。周扬俊补之。题曰二注。近代朱光被有正义之作。俱出于先教谕下世之后。并撷其粹。皆标记在辑义上层。不敢谓...
...宋代于1057年设立的一个校对,整理和刊印医学书籍的机构。宋以前,我国医学书籍已很丰富,但由于活字版印刷术尚未发明和广泛应用,医书多靠手抄或刻版流传,出现不少错误。校正医书局曾对《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脉经》...
...详加阐释。康熙十六年(1677年)取《伤寒论条辨》、《尚论篇》,附以己见,编成《伤寒论三注》十六卷。又补注《金匮方论衍义》而成《金匮玉函经二注》二十二卷(1687年)。治血证,疗效甚着。推崇《十药神书》,康熙二十六年予以加注刊行。...
...》主治者,《玉函金匮》而外未之闻也。长沙已往,唐逸士《千金方》独得其髓,其立方之峻,有过于长沙者,后世末由宗之。以故集本草者,咸以上古逆顺反激之用,概置不录,专事坦夷,以适时宜。其间琐琐,固无足论。即濒湖之博洽今古者,尚尔舍本逐末,仅以《本...
...向者之所得,益觉融会贯通,而明体者渐渐达用矣。然后读有方之书,《玉函》、《伤寒》、《金匮》是也。读三书尤必兼资《脉经》,以稽其异同,披本草(须用《证类本草》)以观其方法,盖临病之舟楫在焉。然《伤寒》之理,未许其遽通也,又必浸淫乎《肘后》、《...
...后者为多。这可能与《金匮要略》发现得晚有关。虽说明代已有《金匮要略》研究著作出现,如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但更多的是清代的作品,如徐彬《金匮要略论注》(1671),程林《金匮要略直解》(1671),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1687),...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