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引王叔和、李东垣、朱震亨、滑寿、戴共父、李时珍等诸家脉诊学说,予以分析阐论,作者本人则另加注按,颇有发挥;此外,还择要地叙述了望、闻、问三诊;卷二考核各家脉学理论,用四言歌诀的形式分述28种脉象;并对高阳生《脉诀》进行了辨误和评述,末附脉...
...我国最早的一本专门谈论舌诊的著作则要算《敖氏伤寒金镜录》,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舌诊专书。 早在我国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贞疾舌”的记载,其中就含有诊断病舌的意思。公元前3~5世纪成书的《内经》中已有较多关于舌诊的记载。如关于舌苔之色,认为...
...妇女于季夏之初,患生热病,医初治之以银、翘不效。见其有烦躁,治之以栀、豉,又不效。余诊其高热自汗,口干舌绛,大渴欲饮,周身肤带红色,犹如中酒,扪之热甚,烦躁不安,小便黄赤,诊其脉洪大而数。以白虎人参汤加花粉清之,而热退神安。迨三日后,余邪...
...中医古时络脉诊查部位比较广泛,凡浅表络脉显露者皆属之,遍身络诊包括鱼际络诊、指络诊、舌下络诊、指甲络诊及耳廓络诊等,通过浅表络脉的络色及络形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状况。络诊在《内经》中早有应用,通过络色的变化预测寒热虚实。如《素问·经络论》...
...昌窑货店购物,谈及此证,云将改送医院。裕昌店主告之曰:“此必伤寒病也,非延余医师治疗不能速效,且必有把握也。”某工友回厂,取得俞姓工友及厂中同意,来延余诊。当余步入厂中,经过诊疗室前时,内有白衣使者四五人,见余人内,目逆而送之。余既登楼,至...
...在分类学方面,张诞先《伤寒舌鉴》将舌质舌苔共分为八类,他的分类方法不分舌质与舌苔,纲目不甚明显,后傅松元著《舌胎统志》改以舌色分类法,他以舌色为纲,分为枯白舌、淡白舌、淡红舌、正红舌、绛色舌、紫色舌、青色舌、黑色舌等八纲。 在分类学方面,...
...引动肠出血。孰知此种肠血,均由不用下药而来。若早下之,则内热内湿有去路,绝无此险矣。前贤谓“医者意也,”今人或谓此语似不合科学逻辑,设余诊病时,若意想不及,或不读《伤寒论》者,虽遇此症,而不敢用大剂凉下药,则病者必名登鬼录矣。白虎人参汤加芩连...
...少年气盛心愚,事非其罪,而被责打,午餐未毕,忍忿就睡。因之食滞中脘,气逆胸膈,发生呃逆,此《伤寒》、《金匮》中之哕证也。五日不愈,询之大便未解。与以调胃承气汤加味方,一服而便利哕止。再剂而膈快胸宽,药未三剂,霍然而痊。丹徒人王炳臣者,住沪...
...夏令酷热,患生湿温,经医久治不愈,渐至谵语神糊。余诊其热度颇高,自汗不已,胸闷心烦,舌苔腻而灰黄,小便黄赤,大便转燥。疹痦隐于皮下,而不能外达。余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合三仁汤与之。一剂而便通热减,疹痦外透。再剂则痦密如珠,疹则疏少。终以竹叶...
...寸关尺上下阴阳之义也。夫脉之一字,有二义焉,十二经之动脉,乃路陌之脉,非寸关尺之谓也;寸失尺之脉,乃气血之先,人之神也,故可以候周身百骸之疾。余之所指,非即动脉为诊,乃宗《内经》、《脉经》,形于上者上诊之;形于下者下诊之,乃法象也,非为动脉...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