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于咸丰之季,避寇海上,时疫盛行,流民踵丧,尽无以救,始知医之急于人也。而学之既有年,乃辑众说,考文析义,校注《伤寒论》、《金匮方论》二书,继以《金匮》论略,因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继又以治病在处方,因阐经方作释例,继又以...
...秘,精神乃治”为据,并受张元素影响,转而抨击丹溪,“医法东坦、立斋”。受王冰影响,并发挥说命门之火为元气,肾中之水为元精。无阴精之形,不足以载元气,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亦常不足之说,成为温补派主要人物之一。 张氏著有:《类经》32卷,《类...
...焦后甘香悦脾,具清肝明目、解暑通便之效,可久服无虞,允为便秘不通之良剂。还能清肝热、降血压、化脂质、消肥胖,则开通地道仅为其诸般功效之一端而已。且决明子于通便诸药中,性味平和,无明显副反应,虚人、老人及稚童皆可服用,亦不仅限于肝热便秘。...
...风火之病,以《内经》病机气宜十九条着为《原病式》,曲尽精微,其治法则与子和相出入者也。张氏一再传其后无闻,李氏弟子多在中州,独刘氏传之荆山浮图师,师至江南,传之宋中人、罗知悌,而南方之医皆宗之矣。及元时之言医者,非刘氏之学,弗道也。刘李之法...
...母为君,斧伐或致伤元,升提因之耗液,欲登仁寿,厥道无由,此吾友潘君兰坪所以有《医略》之作也。原夫风寒异中,汤别桂麻,表里殊攻,治归经脉,而浊从鼻入息,祗透于膜原,寒以阳舒气,或蒸为内热。毫毛所中,讵由关膈之经,洒淅为淫,末入支兰之藏。君乃...
...》中,后经日人山本成之助日译在东京出版,1957年第三次修订出版,内容更加丰富,各版次或有多次印刷,影响国内外中国医学史研究甚巨。继而则有王吉民、伍连德合著的《中国医史》(英文版,1932年),李涛《医学史纲》(1940),中国医史研究在...
...一、医事制度 (一)医官制度 三国时期,魏承汉代医官制度,有太医令、丞、尚药监、药长寺人监、灵芝园监等官职。《太平御览》引《玉匮针经序》中有吴置太医令的记载,蜀汉医制无考。 晋代承袭汉魏官制,设有太医令等职。据记载:晋代太医令铜印墨绶,...
...医经著作。三十二卷。明·张介宾撰。刊于1624年。本书将《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二书的全部内容,以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12类重新加以组合,着成此书。每类又分若干小类。由于内容...
...医经著作。三十二卷。明·张介宾撰。刊于1624年。本书将《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二书的全部内容,以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12类重新加以组合,着成此书。每类又分若干小类。由于内容...
...也,在天文星躔鹑火,其气多燥,而又近于大海,群山叠抱,其间,溪涧泉窦,莫非潮湿也。以天燥地湿之乡,而人之生于其中者,苟不自谨,立即致病。其气之壮者,感之轻而发之速,固可不药而愈。然疾甚者必延医,讵知粤东之医,其能记诵《汤头》,耳熟《脉诀》、...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