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变动之病理方面认识(四)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微者死也。病若大脱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及紧大而滑者死也。是用对比方法从病机上辨生死,仲景书一般是通过辨证得出病机及死证认识。例如伤寒论·辨脉法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浮...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85.html

七日自愈将经验上升为理论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神仙等等。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体一些时间节律,当代称之为生物钟。内经有年生物钟、月生物钟、周生物钟和日生物钟。伤寒论七日自愈之说就是对内经周生物钟认识发展。 内经中曾有以七日为疾病转归之关戾点论述。素问·热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0408.html

合参意义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必须问诊才能得知。病人声音、气味有什么变化必须进行闻。病人神色形态有什么异常,必须进行望诊。病人脉象和胸腹肢体有什么变化,又必须进行切诊。疾病是复杂而多变,症候显露有真有假,故诊法有舍症存脉舍脉存症区分,若四不全,便...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14.html

中医需有更需有——兼答李彦坤医师问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学派认识呀?。笔者始终认为,中医学流派纷呈、各家争鸣,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同时也为后学者提供了成长沃土。张仲景不也提倡博采众方、反对各承家技嘛(如果伤寒论序言确实出自张仲景之手话)!元代医家王好古在这一方面为我们...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815.html

伤寒论浅注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六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3年。作者认为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故本书按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原文,删去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平脉辨脉篇、伤寒序例、诸可与诸不可等篇。作者于伤寒论注本推崇张隐庵、张令韶二家,并按其体例...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120.htm

伤寒论浅注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六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3年。作者认为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故本书按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原文,删去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平脉辨脉篇、伤寒序例、诸可与诸不可等篇。作者于伤寒论注本推崇张隐庵、张令韶二家,并按其体例...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30.htm

时脉冲击(二)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主导地位,甚至也出现过排斥和抵毁脉学错误倾向,如伤寒舌鉴说:邪气人里,其虚实寒热之机必现于舌,非若脉法之隐而不显也。况阴盛格阳,与邪热郁伏,多有假证假脉,惟验舌上苔色之滑、燥、厚、薄,昭若冰鉴,无可遁形。临症验舌法亦有同样过激...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3.html

起源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内容和文字虽简古又有很多阙文、假字,但还可以看出已有包括诊脉动或向诊脉动方而发展迹象。如脉法提到气也者问题,与通过炙法使气出胳(郗)与肘,古籍亦有以到脉动为之说,如史记·仓公传就有右口气急右脉口气至...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68.html

伤寒论脉学初探_【中医宝典】

...伤寒论说: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216)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66.html

基础医学进展_中医文化医发展_【中医宝典】

...之法,但已从伤寒论脱胎出来,极少引用原文,而是阐述韩氏本人临证心得,书断载四十余首方亦均为韩氏本人经验方,只在可下强调了仲景三个承气汤。 韩氏对伤寒认识立足于阴阳二字,如伤寒病因病机,他虽然同意伤寒病热之说,但认为其...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15.html

共找到1,103,28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