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首二节译者附记〔1〕 同是这一位作者的“非革命”的短篇《农夫》,听说就因为题目违碍,连广告都被大报馆拒绝了。这回再来译他一种中篇,观念比那《农夫》是前进一点,但还是“非革命”的,我想,它的生命,是在照着所能写的写:真实。 我译这篇...
...《梅令格的〈关于文学史〉》译者附记〔1〕 这一篇Barin女士的来稿,对于中国的读者,也是很有益处的。全集的出版处,已见于本文的第一段注中〔2〕,兹不赘。 日本文的译本,据译者所知道,则有《唯物史观》,冈口宗司〔3〕译;关于文学史的有两种...
...《苦蓬》译者附记〔1〕 作者 Boris Pilniak 曾经到过中国,上海的文学家们还曾开筵招待他,知道的人想来至今还不少,可以无须多说了。在这里要画几笔蛇足的:第一,是他虽然在革命的漩涡中长大,却并不是无产作家,是以“同路人”的地位而...
...上的,我们可以藉此知道这诗人的踪迹和性行的大概。 十月十六日译者识。 【注解】 〔1〕本篇连同《盲诗人最近时的踪迹》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十月二十二日《晨报副镌》,署名风声。 〔2〕不能入境 爱罗先珂于一九二一年六月间被日本政府...
...《忆爱罗先珂华希理君》译者附记〔1〕 这一篇,最先载在去年六月间的《读卖新闻》上,分作三回。但待到印在《最后的叹息》的卷首的时候,却被抹杀了六处,一共二十六行,语气零落,很不便于观看,所以现在又据《读卖新闻》补进去了。文中的几个空白,是...
...《跳蚤》译者附记〔1〕 Guillaume Apollinaire 是一八八○年十月生于罗马的一个私生儿,不久,他母亲便带他住在法国。少时学于摩那柯学校,是幻想家;在圣查理中学时,已有创作,年二十,就编新闻。从此放浪酒家,鼓吹文艺,结交...
...《促狭鬼莱哥羌台奇》译者附记〔1〕 北阿·巴罗哈(Pio Baroja y Nessi)以一八七二年十二月生于西班牙之圣舍跋斯丁市,和法国境相近。他是医生,但也是作家,与伊本涅支(Vincent Ibanez)齐名。作品已有四十种,大半是...
...《〈雄鸡和杂馔〉抄》译者附记〔1〕 久闻外国书有一种限定本子,印得少,卖得贵,我至今一本也没有。今年春天看见Jean Cocteau〔2〕的Le Coq et L’ar-lequin的日译本,是三百五十部之一,倒也想要,但还是因为价贵〔3...
...《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译者附记〔1〕 一九二○年一月《文章世界》〔2〕所载,后来收入《小小的灯》〔3〕中。一九二七年即伊孛生〔4〕生后一百年,死后二十二年,译于上海。 【注解】 〔1〕本篇连同《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的译文,最初发表于...
...——这缺憾,是待将来再弥补罢。 一九二九年八月三十日,译者附记。 【注解】 〔1〕本篇连同《人性的天才——迦尔洵》的译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九年九月《春潮》月刊第一卷第九期。 〔2〕Lvov-Rogachevski 罗迦契夫斯基(B.K.C....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