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10g、天麻12g、钩藤15g(后下)、白蒺藜15g等药组成。方中以茯苓、炒白术、广陈皮、清半夏健脾燥湿化痰、祛除发病之源,天麻、钩藤、白蒺藜平肝而治眩晕,标本兼治。 临证时,可在本方基础上化裁: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炙杷叶、姜竹茹、...
...,致大便结燥者,所为大便难者是也。其治阳明经病,则以葛根汤或桂枝加葛根汤发之,或以白虎汤清之,或以柴胡白虎汤和之,随其证而施之可也。其治阳明府病,虽均为可下,然不无轻重之分,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或麻仁丸通之,或蜜煎胆汁导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
...中医院 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曰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这里的阴阳二字,即为内外,也即内伤与外感。 我们可以想象,东垣老人在提笔著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内伤和外感,他要告诉后人,临证首先要分清内伤和外感。为什么要分清...
...须辨阴阳 塞流不可留瘀--蔡小荪辨治血崩证的经验 上海蔡氏妇科以儒医闻于世,至吾师蔡小荪已七代。其从医5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对血崩证的辨治独具创见,临证屡获卓效。蔡师认为,本病的致病因素甚多,病情变化较为复杂,临诊时务必详审病机,首辨...
...甘草补阳虚也,佐生姜外散寒邪,则厥可回矣,君茯苓内输水道,则悸可安矣,此先水后厥之治也。盖停水者,必小便不利,若不如是治之,则所停之水渍入胃中,必作利也。【按】伤寒太阳篇,汗出表未和,小便不利,此条伤寒表未解,厥而心下悸,二证皆用茯苓甘草汤者...
...阴暑误用阳暑之药古黔吴某,晚餐之后,贪凉而睡,醒来头痛畏寒,壮热无汗,气口脉紧,舌苔边白中黄。丰曰∶此阴暑兼食之证也。即以藿香正气散去白术,加香薷治之,服一煎未有进退。又更一医,遂驳阴暑之谬,暑本属阳,何谓为阴?见病患身热如火,遂用白虎...
...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不能仅局限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囿于“见菌治菌”的论治思路,应该从中医体质学角度出发,结合体质的可调性,从邪正两个方面整体考虑,辨证辨病论治结合辨体论治,既着眼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又不忽视个体体质的特异性,...
...仲景,《伤寒论》在第317条少阴病通脉四逆汤证条文中说的“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已经点出了“方证相应”的主旨,那就是所辨病证与某方相符合,即为某方的应用指征,就可以服用某方。后世不少医家在学习应用《伤寒论》时,对于经方辨治的方证相应多有...
...悟》则仅列橘核丸一张主方,并明言:“治疝之法非一,而分别不外气血,气则游走不定,血则凝聚不散也。橘核丸加减主之。”可见如何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选出恰切的主治方,也很有讲究。2.主治方与辨证论治临证时借鉴主治方,将会有助于辨证论治的系统性。...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来榜清潭卫生所 辨外感与内伤:一般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先有表证或同时出现咳嗽,多是实证;内伤咳嗽,起病缓,病程长,发病多先有脏腑失调的症状,或肺与其他脏腑病症同时存在,多为虚证或虚中夹实之证。 辨声音:时间频...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