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郁证之一。《类证治裁》卷三:“肺脾郁,营损肌瘦,养营汤去桂心,减熟地黄。”参见五脏郁证条。...
...涩、补肺、化瘀生新.苦辛而平.性涩而收.得秋金之令.入肺止吐血.(摘元去、试血法、吐水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肝心、蘸白芨末、日日服之、佳.)肺损者.能复生之.(以有形生有形也、人之五脏、惟肺叶损坏者、...
...摘要: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正确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源头之一,对指导临床灵活遣药制方有着深远的意义。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探究《内经》,曾对其有所研究。本文试从张元素的学术角度去阐发此理论,望能从中总结临床用药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
...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晋人贵媵而贱女;楚珠鬻郑,为薰桂之椟,郑人买椟而还珠。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则秦女楚珠,复存于兹矣。 又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言中理准,譬射侯中的;二名虽殊,即议之别体也。古者造士,选事考言。...
...不治已病治未病。(见摄生类七。)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治;脉实以坚...
...甘龙和他进行了辩论:虽然“议”的基本法则尚未确定下来,但以上辩论是颇为可观的。到了汉代,“驳议”的体制才正式确立。所谓“驳”,就是杂;议论是纷纭复杂的,所以叫做“驳”。从两汉文化昌明之后,典范的奏议显著而完备了;当时人才济济,好的奏议充满...
...造成了阻力。在家里,老公、孩子事事顺着她、迁就她,也不能让她高兴满意。近几年她郁郁寡欢,平时工作容易紧张,遇事悲观,很少与人交往,像变了个人一样。 抑郁症属中医郁证范畴,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产生障碍,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
...士人陈彦夫病伤寒八九日.身热无汗.喜饮.时时谵语.因下利后.大便不通三日.非烦非躁.非寒非痛.终夜不得眠.但心没晓会处.或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不晓是何证.但以宁心宽膈等药.不效.召予诊视.两手关脉长.按之有力.乃曰懊 怫郁证也.此胃中...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又是人身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故在儿科疾病的治疗方面,更应注重小儿之“脾阳”,顾护胃气;调理脏腑,培养元气。 论治小儿杂...
...了解疾病的全貌,这就是辨证—辨病—辨证的程序。由于自始至终都为了更准确地立证型而论治则,故又以辨证为核心,诊断结果应是病名加证型,如郁证(病名)+气郁化火(证型)或其他证型,而不能写成肝郁不舒,气滞化火。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决不是“西病中证”...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