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前法。若投以克伐之剂,复伤真气,鲜有不误者。【治验】举人于廷器,腿患流注,年余出腐骨少许。午前畏寒,午后发热,口干痰唾,小便频数。余用豆豉饼,诸症渐愈。又以十全大补之类,喜其慎疾而愈。一儒者患附骨疽,失于调补,疮口不敛,日出清脓少许,已而...
...【鉴别诊断] 1.流注 多发于肌肉丰厚的深部,并不附筋着骨,常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现象,疼痛较轻,化脓较快,病程短,溃疡易愈合,一般不伤及筋骨。 2.流痰 好发于骨与关节,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状均不明显,化脓约在患病半年至1年以上,溃后脓水...
...最多,其次为下肢、上肢。根据患病部位不同,又有龟背痰、鹤膝痰、穿踝痰、穿拐痰、鸡胸痰、附骨痰、肾俞虚痰、环跳流痰等多个名称。其病因多为先天不足,骨骼柔嫩,或久病肾阴亏损,骨髓不充,或有所损伤以致气血失和,外邪乘虚而入,痰浊凝聚,留于骨骼,...
...【方歌】附骨大腿外侧生,在腿里侧咬骨名,体虚寒湿乘虚入,寒热往来不焮红,痛甚彻骨难屈转,寒湿化热肿胖形。蒜灸起疱无疱逆。溃后最忌败浆脓。【注】此二证生于大腿里外。外侧属足三阳经,里侧属足三阴经,附骨疽生于大腿外侧,咬骨疽生于大腿里侧。由...
...清臣曰:痰虽生于脾胃,其实由肾阳虚损不能薰蒸脾胃,以致脾不纳涎,而痰成矣。若肾阳强固,饮食入胃,皆化气、化血、化渣滓,何痰之有?主治之法,湿宜燥之,燥宜润之,火宜清之,寒宜温之,食宜消之,虚宜补之,如斯主治,痰不难化矣。湿痰,苍白二陈汤加...
...进展缓慢,初起不红不热,化脓亦迟,脓水清稀,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溃后不易收口,易形成窦道,常可损筋伤骨而致残废,甚至危及生命。因本病发病部位不同,尚有许多不同名称。如发生于脊背的,叫龟背痰;发生在腰椎两旁的,叫肾俞虚痰;发生在环跳部的,叫附骨...
...附骨大腿外侧生,在腿里侧咬骨名。体虚寒湿乘虚入,寒热往来不 红,痛甚彻骨难屈转,寒湿化热肿胖形。蒜灸起 无 逆,溃后最忌败浆脓。【注】此二证生于大腿里外。外侧属足三阳经,里侧属足三阴经。附骨疽生于大腿外侧,咬骨疽生于大腿里侧。由体虚之人,...
...病名。流痰病之侵于骨者。《疡科心得集》卷中:“附骨痰者,亦生于大腿之侧骨上,为纯阴无阳之证。小儿三岁五岁时先天不足,三阴亏损,又或因有所伤,致使气不得升,血不得行,凝滞经络,隐隐彻痛,遂发此疡。”该证多发于小儿,好侵大腿之内侧或外侧。发病...
...书名:马培之医案 作者:马培之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93年 疔毒 血痣 骨槽风 舌菌 牙菌 牙岩 舌岩 舌疳 锁喉毒 盘槽痈 对口 瘰 失荣 乳岩 井疽 蔽骨疽 石疽 疵疽 附骨疽 串臂漏 肛漏 肝痈 附论 肺痈 漫心痈 马刀 肾俞发...
...书名:马培之医案 作者:马培之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93年 疔毒 血痣 骨槽风 舌菌 牙菌 牙岩 舌岩 舌疳 锁喉毒 盘槽痈 对口 瘰 失荣 乳岩 井疽 蔽骨疽 石疽 疵疽 附骨疽 串臂漏 肛漏 肝痈 附论 肺痈 漫心痈 马刀 肾俞发...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