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转业儿科,一些医学大家重视儿科,对儿科医理多有阐发,这显然利于儿科医家素质的提高。如明代浙江医学大家张景岳著《小儿则》(二卷),专论小儿杂病,另外还有《小儿则古方》(一卷),《景岳全书》中尚有《麻疹诠》(一卷),《痘疹诠》(一卷)。至于...
...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他议证论候翔实,对多种儿科常见病证候分类治法均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如归纳惊风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均沿用至今。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善采众长...
...影响。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
...凡霍乱泄出不自知.先取太溪.后取太仓之原.(千)三里、主霍乱遗失失气.期门、主霍乱泄注.尺泽、主呕泄上下出胁下痛.太白、主腹胀食不化.喜呕泄有脓血.关冲、治霍乱胸中气噎.不嗜食.臂肘痛不举.(铜)人迎、治吐逆霍乱.胸满喘呼不得息.期门、治...
...));淳佑九年(1249)又创“慈幼局”,收养道路遗弃的初生婴儿。这些措施对保护儿童是有积极意义的。(一)儿科著作空前丰富:这一时期的儿科著作相当丰富,主要有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1093);钱乙《小儿药证宜诀》(1119);阎季忠《阎氏...
...吐泻者,加滑石;发热者,加薄荷。吐泻腹痛,吐乳泻者,亦是寒,调脾胃,平胃散入熟蜜,加苏合香丸相半,名万安膏,米饮下。万安丸壮胃进食,止吐泻∶白术 茯苓 人参(各一钱半) 陈皮苍术 浓朴 猪苓 泽泻(各五钱) 干姜(三钱) 官桂(二钱) 甘草(...
...内容丰富,有论有方,为明、清儿科医著之基础。子,以勤,继其业,后因医技高超,学识渊博,而任安吉(今湖州市安吉县)训科。孙,元吉,承祖业,并任德清(今湖州市德清县)训科,医名颇盛,清康熙间曾应召,留职太医院。 次子王宠,字子沾,号秋泉。研医学...
...六君子汤加柴胡而泻止。益黄散 治疮疹,因烦渴饮水过多,而伤脾胃吐泻。丁香 诃子(煨) 青皮 陈皮 木香(各等分)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橘皮汤 治呕吐不止,饮食不入。陈皮 生姜(各一钱) 人参(五分)上水煎,作三四次服之。生气散 治脾胃气虚...
...一、二匙,则无以上等病,出痘疹亦稀少。若啼声一发,则咽下矣,亦当用黄连、甘草汁饮之,不可忽也)。木瓜丸木瓜末 木香末 麝香(末) 腻粉(即轻粉) 槟榔末(各一字)上再研匀,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二丸,甘草汤送下。初生三日内,吐泻壮热,...
...滋肝肾为主,肝肾之本不拔,筋骨得力,而或有起势也。生筋散治筋软无力,天柱骨倒。木鳖子(六个) 蓖麻子(六十个,并去壳)研细,先抱头起,摩顶上。令热津调涂之。一方贴项软。附子(去皮脐,二钱) 天南星(去脐,三钱) 为末,用姜汁调,摊贴患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