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看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著名历史学者黄仁宇先生曾提出“历史观”,主张要“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而不能简单地以道德评价笼罩一切。认为人们研究问题多戴上了显微镜,对望远镜的观点,倒很少人注意。 自19世纪以来西学东渐,西医进入中国规模迅速扩大,中医的存亡与发展...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3543.html

立春的古代说法_【二十四节气】

...立春的中国古代说法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

http://wenxue360.com/24jieqi/archives/38.html

中国医学史研究应有新视点_【中医宝典】

...无庸讳言,也存在着不少值得我们医史学界进一步加以深思的问题。其中,打破以近代科学为标准的框框和格局,就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便打开一本中国医学史著作或教材,以下论述,可谓充斥其间。 “公元2世纪,东汉和三国期间的杰出医学家华佗,在世界上第...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0306.html

中国医学通史绪论(三)_【中医宝典】

...居住在中原一带的医家在总结各地各族医药经验时“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皆愈者,得病之情,知病之体也。”因而,当中国古代医学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括民族医药在内,在以后的历程中,以汉医为主体的传统医学不断地吸收各少数民族医药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738.html

中医历史-中国医学通史简编_【中医宝典】

...经验在内。 而居住在中原一带的医家在总结各地各族医药经验时“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皆愈者,得病之情,知病之体也。”因而,当中国古代医学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括民族医药在内,在以后的历程中,以汉医为主体的传统医学不断地吸收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759.html

科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中国古代医学分科的总称。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始分医学为科。即大方脉(内科)、小方脉(儿科)、风科、产科、眼科、疮肿科、口齿咽喉科、金镞兼书禁科、金镞兼折伤科。元丰改制后,将重叠的金镞兼折伤科撤消,又增加针灸科仍为科。此制一直沿袭...

http://qihuangzhishu.com/169/2101.htm

中国医学通史绪论(一)_【中医宝典】

...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之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 上述的这一切,是中国古代医学波澜壮阔的历史梗概。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736.html

第七章 第五节 壮医对毒药和解毒药的使用及对中毒防治的特色(3)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现代壮医对中毒防治也很有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药物中毒 前面提到壮医使用毒药治病源远流长,有自己的独特经验,一旦在使用这些毒药不慎发生中毒或误服中毒,也有一套解救中毒的办法。如钩吻中毒的解救除了古代的方法外,还有用雷公根捣烂...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20.html

秦汉时期的早期的医药交流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石春碎以和转之丹,服之弥年不讥渴也。”反映当时中外医药交流的史事。公元166年,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经越南到达中国,赠象牙、犀角、玳瑁等,史书对国外的医药也有散载:“栗戈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葡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葡萄酒特有名焉。”(《...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96.htm

中国医学通史简编》的编撰_【中医宝典】

...居住在中原一带的医家在总结各地各族医药经验时“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皆愈者,得病之情,知病之体也。”因而,当中国古代医学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括民族医药在内,在以后的历程中,以汉医为主体的传统医学不断地吸收各少数民族医药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738.html

共找到263,43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