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宏丽 上海中医药大学 脉,又写做“脈”,小篆作脉,本义指血脉、脉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可见扁鹊重视脉诊,将脉学研究到至精至微的程度。 中医诊脉就是用手指在病人手腕的脉搏处,感知病人脉象的方法。三部...
...疳积为腹痛;浮而洪,为有虫;浮而迟,为胃寒。此论脉之大要耳。又当参以三部五脉∶三部者,乃看面上气色,虎口脉纹,寸口一指脉。五脉者,上按额前,下诊太冲,并前三部,谓之五脉。(薛铠)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
...真津上溢.非痰也.又有似疟.阴阳两亏.寒热往来.脉亦见弦.急扶真元.亦有生者.若误作疟治如近岁闽司理王讳猷公所以枉没于见病治病之舛剂也.大要弦脉而病属经者.易治属腑者.难治属藏者.不治指下细别吉凶胤列矣....
...古代脉法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概括的经络检查方法到正式形成脉法,在古代脉法的遮段历史时期,最脉学的起始和形成阶段,经络检查是孕育脉法的温床,从脉法来讲是从无到有,这是中国医学史上应当大书特书的事情。 古代脉法的成就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
...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据此二说,则逐节推之可知矣。又按∶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
...古代的传统性质的脉图,除了具有历史意义以外,现在和将来亦还有其实际意义,示意图虽然不能做为今天对脉象客观化研究乃至推广使用的手段方法,但前人所做的工作亦还是对今后脉学研究和发展能够起到某些启示和影响的。 当然,古代脉图由于历史的和其他的...
...于脉.不略于症.详于方.不略于治者也.然其为幅仅二百余.未满十万言.于以 轩岐绎长沙河间主婺朱氏而 及诸家庶几备矣.余以是勉.冲孺氏梓行之.以嘉惠来学故虽不能序其所以然.而亦不敢默也.则亦言其论方.先论治者.以告于世而已.挑灯竟读越宿而序....
...就对诊舌的方法、舌名以及正常舌象、病舌等提出象脉诊那样的理论根据。《难经》有关的舌诊内容也不多,只提到厥阴气绝,可引起舌卷。张仲景虽然首先将舌与苔分开,对舌诊有很大的贡献,并亦有时将舌的变化作为辨证的条件之一,但与他对脉学的重视程度,及...
...痘疹大要。与痈疽治法无异。宜辨表里虚实寒热。盖表虚而用发表之剂。轻则斑烂。重则不能起发而死。里实而用托里之剂。轻则患痘毒。重则喘急腹胀而死。里虚而用疏导之剂。轻则难以灌脓结痂。重则不能结靥落靥而死。治法可不慎哉。若 赤发热疼痛作渴。能食...
...裁尽变,推行尽通,洵医中之活泼,脉法之吃紧至要处也。用是另为篇帙,聊赘数言,以弁其首。又按∶篇中所论脉要,前半止就脉象部位,闲闲叙入,各就要处指明。至后始将诊脉大要,层层剥进,不令诊法稍有遗义,如中庸所论极致之功,反求其本,以至声色俱泯而后...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