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数日,午后增热,头痛胸闷,舌苔润腻而不加渴,此为湿温。病难速已。方用三仁汤薏苡仁 三钱 苦杏仁泥 三钱 蒄仁 一枚 半夏二钱 生甘草 一钱 白糖 五钱 乌梅二枚温病乃相火浮散,木败金伤,中下大虚之病。数日之后而成湿温者,火在土下则生气...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者.湿郁下焦气分也.宣清导浊汤主之.宣清导浊汤猪苓(二钱五分) 茯苓(二钱五分) 寒水石(三钱) 晚蚕砂(二钱) 皂荚子(一钱五分,去皮)水煎服.湿凝气阻.三焦俱闭....
...马序 王序一 夏序 王序二 曹序 许序 陶序 秦序 丁甘仁先生别传 卷一 伤寒案 风温案 暑温案 湿温案 痉症案 卷二 霍乱案 泄泻案 痢疾案 疟疾案 喉痧案 附∶白喉案 附∶痧后案 卷三 中风案 类中案 神志案 内伤杂病案 附∶不寐案 ...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脉弦细而濡者.邪在上焦气分也.三仁汤主之.(按湿温病.发表则神昏.攻下则洞泄.滋阴则湿愈重.只能以辛开淡渗徐徐疗治.勿求急功.以湿邪柔腻.势虽缓...
...《难经》湿温,言脉不言症;《脉经》湿温,言症不言脉。何也?盖在《难经》者既属伤寒,则必有头痛、发热等症。又以其脉阳濡弱也。推得先受温而尺热、口渴在其中;阴小急也,推得后受湿而身疼、拘急在其中∶不言症而症可知已。其与《脉经》所言先受湿后受热...
...温为病原,故以解热利湿为主,此为其原因疗法。(二)因湿温之变证多端,险候百出,即因其变证险候而治之,此为其对证疗法。湿温原发证治法:1.解热利湿法:湿温为湿、温两邪合并为患。温即是热,故薛生自之<湿温病篇》(又名《湿热病篇》),其治疗即以...
...湿温者.先伤于湿.而后伤于暑也.其症胸满妄言.两胫逆冷.此因暑湿客于脾经.正气不行.郁而为火.故令语言谵妄.湿热上壅.阳气不能下通于阴.故令足寒.仲景恐人认为寒症.误投发散.所以引入寒门.其实非寒症也.夫湿温何以不可发汗.盖因湿邪在胸.已...
...王 三十三岁 壬戌四月二十二日 证似温热,但心下两胁俱胀,舌白,渴不多饮,呕恶嗳气,则非温热而从湿温例矣。用生姜泻心汤之苦辛通降法。生姜(一两) 干姜(五钱) 茯苓(六钱) 生薏仁(五钱) 半夏(八钱) 黄芩(三钱,炒)黄连(三钱) 生...
...此条以上焦为邪之出路,故用轻;以下三焦均受者,则用分消。彼此互参,可以知叶氏之因证制方,心灵手巧处矣!惜散见于案中而人多不察,兹特为拈出,以概其余。五六、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
...证当辨明病因,审清病机,查验证候,谨遵《内经》所谓邪在表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旨,“见热莫攻”“有表先解表,无表则治里”等古训,方可如任老药到病除。 [选自黄燕,蔡业峰.任继学教授治愈暑温夹湿验案,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