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枯槁、沉昏、厥逆、诸危候矣!(邴味清评∶此论深有见识。)三、辨其传经之异 温热传经,与风寒不同。风寒从表入里,故必从太阳而阳明,而少阳,而入胃。若温热则邪从中道,而或表或里,惟视人何经之强弱为传变。故伏邪之发,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
...也;按中脘虽痞硬,漉漉有声而不如石者,是积水也∶若痛而拒按,必挟食积,虽热盛神昏,必先苦辛开泄,切忌苦寒直降也。诊腹之要,以脐为先,如脐之上下左右,胀大如着,动跃震手者,冲任脉动也。凡温热伤阴,阴虚火动之症,多有此候,病最难治;见于泄泻痢疾...
...新感温热,邪从上受,必先由气分陷入血分,里症皆表症侵入于内也。伏气温热,邪从里发,必先由血分转出气分,表症皆里症浮越于外也。新感轻而易治,伏气重而难疗,此其大要也。谓予不信,请述陆氏九芝评孟英之言曰∶仲景所论温热,是伏气。天士所论温热,是...
...有难言喻矣。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郭白云曰∶冬伤于寒,至春发为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温之气而病者,亦谓之温。雄按∶自感温病,仲圣未论,详于叶氏列第三卷。王安道曰∶温病如此,则知热病亦如此,是则不渴而恶寒者,非温热病矣。温热病...
...一辨气∶风寒之气,从外收敛入内,病无蒸气触人。间有作蒸气者,必待数日后,转入阳明腑症之时。温热及湿温症,其气从中蒸达于外,病即有蒸气触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蒸然一室,以人身脏腑气血津液,得寒气则内敛,得火气则上炎。温热火气也,人受之自脏腑...
...作者:周扬俊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自序 卷一·温病方论 春温集补证治并方 附:风温 附:冬温 附:温疟 附:温毒发斑 附:医案三则 春温病论 温热病脉论 温病方五道 附:集方二十九道 卷二·热病方论 夏热集补证治并方...
...十三、《归砚录》 第二章 分论 一、考证温热名义 二、论伤寒成温之理 三、论叶派治温热之误 四、温邪上受解 五、温热久在一经解 六、论吴氏《温病条辨》之误 七、温热病说 八、伏温论 九、伤寒温热疫邪传入不同 十、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 ...
...春分以后,秋分节前,天有暴寒,为时行寒疫是也。三月四月,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则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是知时行寒疾,与温热二病所论阳气盛衰时月则同。至于论暴寒之寒,与伏寒已变...
...魏晋六朝、隋唐五季,以逮宋金元明,固无人不知仲师《伤寒论》为通治四时而设,独至康雍以降,别创温热之论,而传足传手、六经三焦。妄生畛域,遂致后人之读其书者,误信首先创议之人大名炫赫,无不一例盲从,乃使世人之病温热者,皆不得一尝仲圣方药,...
...序(一) 序(二) 自序 卷一 《内经》伏气温热篇 卷二 仲景伏气温病篇 仲景伏气热病篇 仲景外感热病篇 仲景湿温篇 仲景疫病篇 卷三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 卷四 陈平伯外感温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 余师愚疫病篇 论疫与...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