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痢疾,小儿疳积,痞块,蛔虫病,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附方】①治小儿疳积,痞块,蛔虫症:红石耳二至五钱,开水泡胀,用菜油炒后再加开水煎煮,连汤服。②治消化不良,胃腹胀痛:红石耳五钱,太白米、太羌活各二钱,桃耳七八分...
...论曰足少阴为肾之经,经虚则风热邪气乘之,与津液相搏,故耳内生疮,世俗治耳疮,多以敷渗塞耳等药,以谓邪气出外,专为外医,殊不知服药以治肾经之为善也。治耳内生疮,菖蒲汤方菖蒲(米泔浸一宿锉焙三分) 附子(炮裂去皮脐) 五味子 熟干地黄 白茯苓...
...目录 《中药大辞典》柘耳 ? 相关中药 ▲ 返回目录《中药大辞典》:柘耳 【出处】《纲目》 【拼音名】Zhè ěr 【别名】柘黄 【来源】为寄生于柘树上的木耳。 【原形态】植物形态参见"木耳"条。 【功能主治】治肺痈咳嗽,脓血腥臭。不问脓...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
...肝阳上逆而结。不痛不肿,不必治之;俟阴分足,肝阳平,则愈矣。又小儿因胎风胎热,或洗浴灌水,耳内亦致作痛生脓。初时不可搽药,候毒尽自愈;如月外不瘥,以红绵散治之。耳菌,耳口中发一小粒,形红无皮,宛如菌状,不作脓,亦不作寒热,但耳塞不通,缠绵...
...论曰耳者肾之候,心之寄窍,风热搏于经络,则耳中津液结聚,如麸片之状,久则丸结不消,或似蚕蛹,致气窍不通,耵聍为聋。治耵聍塞耳,矾石膏方矾石(熬令汁尽三分)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 菖蒲(半两)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三两别研) 蓖麻仁(...
...【方歌】耳痔蕈挺耳窍生,肝肾胃火凝结成,微肿闷疼皮损破,塞久令人必重听。【注】此三证皆生耳内,耳痔形如樱桃,亦有形如羊奶者;耳蕈形类初生麻菇,头大蒂小;耳挺形若枣核,细条而长,努出耳外。俱由肝经怒火、肾经相火、胃经积火凝结而成。微肿闷疼,...
...耳内吹粉法,简称吹耳法,是用管状物品将药散吹入耳内,以治疗耳部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法最早流传于民间,清代吴尚先搜集、总结民间的外治经验,在他所编著的外治专著《理瀹骈文》中,就收载了数首吹耳方,治疗聤耳、耳定、耳血等病证,为我们今天研究应用...
....亦断无血从此出者.其有血从耳出者.则以足少阳胆脉.绕耳前后.手少阳三焦之脉入耳.相火旺.挟肝气上逆.及小肠相火内动.因得挟血妄行.或因瘟疫躁怒.火气横行.肆走空窍.衄出于耳.总系实邪.不关虚劳.治法总宜治三焦.胆肝与小肠经.自无不愈....
...论曰足少阴肾之经,宗脉所聚,其气通于耳,若风邪毒瓦斯乘之,与正气相击,则令耳中疼痛。治耳中策策疼痛,生犀丸方犀角(镑屑) 牛黄(研各一分) 防风(去叉半两) 白附子(炮) 乌蛇(酒浸去皮骨炙)天南星 半夏(汤洗二十四遍) 干姜(炮) 丹砂...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