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歧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
...以益其不足为补,所以称为随;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为泻,所以称为迎。疾病的产生往往是阴阳失调的缘故,所以针刺调气也必须以阴阳为基础,以人体内外表里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对阴阳的盛衰进行调治。这与《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
...见《标幽赋》。该赋谓:“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针灸大成》:“五门者,天干配合,分于五也。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之类是也。……或以井、荥、俞、经、合为五门。”参见五门十变条。...
...针法的一种。指针刺后以艾绒裹于针尾,点燃加温。《针灸大成》介绍温针的方法为针上套上药饼再加艾灸。为针与灸的结合应用。...
...「概述」 温针疗法是在毫针针刺后,在针尾加置艾柱,点燃后使其热力通过针身传至体内,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始见于东汉时张仲景的《伤寒论》。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对此法叙述较详:“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
...。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载经穴穴名亦为354个,并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经穴名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穴名361个,并延续至今...
...经外穴名。见《针灸大成》。位于中指与无名指之指蹼缘,当赤白肉下0.5寸处。掐此可出汗退热。一说灸三至七壮,可治疥疾、目疾。...
...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也。”《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行六阴之数,如觉微凉,即退至一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证,先泻后补也。”针法操作顺序与阳中隐阴相反,进针后先在深层行泻法—紧...
...近代医家(1865-1947年)。字怀德,上海人。后徙居嘉定县。于22岁时以陈慕兰为师,钻研《内经》、金元四大家之说,针灸术并尊窦汉卿、杨继洲等家。擅长针术,悬壶于嘉定、江浙一带。诊病重脉,兼顾脾胃。又好用长针,中年重用温针,并提出于夏季...
...。元代滑伯仁所著《十四经发挥》载经穴穴名亦为354个,并将全身经穴按循行顺序排列,称“十四经穴”。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经穴名359个,并列举了辨证选穴的范例,充实了针灸辨证施治的内容。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定经穴穴名361个,并延续至今...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