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_《中医诊断学》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发展形成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但在临床应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其中病因辨证是着重从病因角度去辨别证候,是...

http://qihuangzhishu.com/92/55.htm

两汉及三国时期中医文献发展概述_【中医宝典】

...重要F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中医文献的诞生、形成与发展,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仅就两汉及三国时期中医文献发展概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所见,加以概述。 从汉朝立国到三国统一归晋,经过了四百七十余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有过...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736.html

蒙医内科学的发展及基本病因剖析(1)_【中医宝典】

...随着蒙医学的不断发展。蒙医内科也逐渐得到了完善,最早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学科主要以研究“六基症”和脏腑病为主,它的任务是研究和掌握疾病的共同特点和一般规律,以防治疾病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蒙医各临床学科里占有重要的位置,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6899.html

明代医学基础研究发展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医学书籍编著和传播、医德论述和医史研究上,均有较大发展。(一)诊断学的研究发展明代医家在诊断上大都强调四诊兼备,脉证合参,强调全面掌握材料,抓住纲领,辨证施治。八纲辨证纲领即在明时发育成熟,脱颖而出。在遣方用药上,强调勿胶执,方应适证,...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5-6.html

中医七大流派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大家朱丹溪受到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又接受李杲“内伤论”的观点,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新论,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 温补学派:明代薛已、张介宾、赵献可、孙一奎、李中梓诸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证,形成了...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84.html

什么是六经辨证_中医辩证_【中医宝典】

...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均以经络、脏腑病变为其病理基础,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bianzheng/a11401.html

第二章 第三节 壮族经济文化发展特点与壮医药的关系(2)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先秦时期 , 壮族社会还处于部落联盟时代 , 壮民的思想信念主要是巫文化。因此 , 当时的政权、法规、人生习俗、文学艺术及医药等都受巫文化所制约 , 元怪乎巫医在这一历史时期是普遍存在的 ( 在本章第二节已详细论述 ) 。随着历史的发展 ...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05.html

症状反应是经方辨证的主要依据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主要特点。对此,胡希恕先生特别强调:“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6052.html

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以降名医所用药365种。 以上四部典籍文献,经过吕广、王叔和、全元起、陶弘景的分别整理注解,得以保存流传,对中医药学发展和后世文献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二、脉学的总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脉学诊断学研究出现高潮,产生了大量专著。其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37.html

河北医学史上的名家_【中医宝典】

...墨守仲景成规的保守风气,而且引导了金元时期诸大家的学术争鸣,同时为明清时代研究与治疗温热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刘完素阐发火热论,好用寒凉,但并不是片面机械的主火论者,而是强调辨证施治,全面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理论的临床大家。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0627.html

共找到114,131个结果,正在显示第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