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看的经验_【中医宝典】

...一、读书 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必须将书读熟,王叔和的濒湖脉学体状诗说:“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无头无尾是怎么说呢?那即是中央独动,两头都虚。也就是说:关上摇幌为动,寸尺则无此现象。...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80.html

周仲瑛_四合参之 问诊 切诊--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二)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对象,详察细。在问诊时切忌给病人以暗示和误导,尤其与情志病人的交谈,“诈病”者的假诉,要有所识别取舍。切 切诊主要含、触诊两部分。一、诊脉非常重要,但切忌夸张到神秘不可捉摸的程度,凭即可知病,更不应妄自否定诊脉的客观价值。...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zhouzhongying/1103-3-2.html

中医六大误区_【中医宝典】

...“盲人名医”,才是真正的高悟性人才吗?绝对不是! 勤求己过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当学而无绩,则责己之过,很少怀疑所学之非。其实学难有收获,关键在于古今传习之理法尚不完善,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对"平人脉象"论过于侧重于脉象的变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2493.html

人迎气口的实用价值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根据人迎与气口所在部位的特点,其在上的实用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人迎位在结喉两旁,迎面正当人的视线,因面颈侧脉动外露,明显易见。根据这一特点,既可作为望诊观察,又可便于用手切按,所以这里的动脉及其穴位,有“人迎”之称。 人迎是足阳明...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85.html

论_《轩岐救正论》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按脉者血之府.精气之源神之.用水谷为宗.盖脉不自行随五脏元真变化于经隧之间.显见于气口.阴阳之蕴也.自轩岐以下.难经仲景.始约言其要.迨晋王叔和以鸣时.撰有脉经.可谓周备详切.惜乎以大小之两寸.部位错乱.瑕瑜莫掩而后之妄男子高阳生....

http://qihuangzhishu.com/698/24.htm

主要学术思想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从诊脉部位分阴阳以寸部为阳,尺部为阴。寸主上焦,尺主下焦,如寸脉微,上焦阳不足,无以温煦肌表,故见恶寒;尺弱,下焦阴不足,阴虚而发热,因此,可诊断阴阳之不足,或为恶寒,或为内热。 一、以阴阳为总纲。 阴阳学说不但是总纲,而且...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79.html

手诊能代替吗?_【中医宝典】

...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全息学的发展,手掌诊病逐渐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掌纹掌色诊病,以方便直观,简单易学,受很多医学爱好者的青眯,手掌诊病的准确率在70%—80%,尤其是对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诊断率有很高的价值,与手诊相比较,既古老又神秘,...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971.html

学相关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血管的关系,微循环与皮肤的关系分不开。中医经络的网络系统和现代医学动静脉及微循环的网络现象尽管提法不一,但用以说明中医诊断学之色有其相通之处。 色与循环系统(动静脉) 《内经》三部九候遍诊法所部位都是可以触摸到的动脉脉搏,后世独取...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96.html

学用经方须重视腹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依据腹按之痛否来虚实证,并确定应用寒下或温下法。 腹部划分及腹方法 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论述,腹并不局限于腹部,还应包括胸部。腹部位划分,主要包括胸胁、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等。胸胁部位,包括前胸、两侧的胁部、胁下...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4682.html

寿小云:中医解读身心奥秘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加以提取;三要对提取的脉象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区分。 寿小云的病诊断体系中,诊脉部位的精细和对脉管周围组织的细微体察是关键。 关于寸口部位,他认为《素问·要精微论》的描述最为详尽和实用。把寸口由寸、关、尺三部再细分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3452.html

共找到168,30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