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早期医疗卫生活动及文献记载_【中医宝典】

...文字,缺乏文字知识,因而其医疗活动情况,诊疗经验等没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只能靠口耳相传,如在壮族地区发现了年代最早的青铜针及银针,未见有文字记载,却是在考古中发现的。这就给我们了解早期壮医活动情况增加了困难,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客观存在。 古籍...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179.html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证之一。《杂源流犀烛·源流》:“乌、满身胀痛,面目黧黑。身有黑斑,毒在脏腑,气滞血凝,以致疼痛难忍。”治以阿魏丸等方。《七十二种症救治法·乌》:“此症有二,俱系预先感冒风邪,未经发泄,又因受寒而发者,先发寒战,牙齿眼白俱发青...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277.htm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或丸、或散、或煎剂,必须连进数服,俟其稍安,渐为调理。”(《胀玉衡·暗》)可选用宝花散、沉香郁金散、蒺藜散等方。②指妇女之倒经。《杂源流犀烛·源流》:“妇女倒经,经行之行,适遇发,经阻逆行,或鼻红、或吐红,肚腹肿胀,卧床不能...

http://qihuangzhishu.com/166/77.htm

方_【中药方剂】中医药方,中药方

...》卷下)、六十四号归妹方(《杂源流犀烛》卷二十一)。【注意】必症已愈,然后可服,以绝其根,否则稍有气未除,断不可服,恐甘草作胀,热者助邪,反害之矣。【各家论述】用甘草以助胃,用干姜、川乌以充胃,用明矾以解毒,用食盐以断,乌姜性热,恐...

http://zhongyaofangji.com/j/jueshafang.html

第五章 第八节 壮医预防方法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壮族地居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且多高山丘陵,树木茂密,故岚岳瘴疟、瘟疫疠均多发生。壮医对这些疾病所具有的传染性早已有所认识,如《镇安府志》载:"天保县,山深箐密,气候多戾……居此者,多中虚,四时均易感冒,或晴雨偶行,即疾疫流染。"...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38.html

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病证名。①证而见腹痛手足冷者。《杂源流犀烛·源流》:“阴,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宜用火粹,或因秽气所触而致。”宜藿香汤。②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证。见《证指微·阴症》。其一,头面周身四肢俱冷,手足摇动,牙关咬紧,不言眼定,头摇脚掉...

http://qihuangzhishu.com/195/2327.htm

第五章第八节壮医预防方法_【中医宝典】

...壮族地居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且多高山丘陵,树木茂密,故岚岳瘴疟、瘟疫疠均多发生。壮医对这些疾病所具有的传染性早已有所认识,如《镇安府志》载:"天保县,山深箐密,气候多戾……居此者,多中虚,四时均易感冒,或晴雨偶行,即疾疫流染。"...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7316.html

《喉正的》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喉专着。一卷。清·曹心怡撰。刊于1890年。本书论述喉(即猩红热)一源流、病因、病症、脉象、治法、禁忌等甚详,对喉的认识已相当深刻。并附若干治疗方剂。有独到之处,现有《中国医学大成》(附增眉注)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69/424.htm

《喉正的》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喉专着。一卷。清·曹心怡撰。刊于1890年。本书论述喉(即猩红热)一源流、病因、病症、脉象、治法、禁忌等甚详,对喉的认识已相当深刻。并附若干治疗方剂。有独到之处,现有《中国医学大成》(附增眉注)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914.htm

第六章 第三节 因病机论--毒虚致百病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使壮族先民们对毒有着特别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并总结了丰富多彩的解救治疗方法。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壮医认识和使用的毒药和解毒药有近百种之多。邪毒、毒物进人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刘'毒的抵抗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强弱,亦即取决于人体内正气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11.html

共找到166,82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