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的作用_《中医养生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不足者,温之以不足者,补之以味”。根据食物的、味特点,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予以适宜的饮食营养或以养精,或以补,既是补充营养,又可调整阴阳平衡。不但保证机体健康,也是防止发生疾病的重要措施。例如:...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xiyiyangshengxue135/152-10-1.html

养生宜动静结合_养生基础_【中医宝典】

...做到“与神俱”,实乃养生之最高境界。 运动是养的根本措施,所谓:“养生莫善于习动。”其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早为古人所阐明,如朱丹溪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也恒于动。”人体缺乏运动,其害非浅,《吕氏春秋》认为:“不动则不流,不...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5055.html

论篇第十三_《素问》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其内,针石不能...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5355.html

先秦时期_《中医养生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顺应自然,力求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恰如《易·系辞下》所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循易之道也”。这种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xiyiyangshengxue135/152-3-2.html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特点_《中医养生学》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xiyiyangshengxue135/152-2-2.html

养生导引秘籍》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之术】

...作者:胡文焕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养性延命录 教诫篇第一 食诫篇第二 杂诫忌禳害祈善篇第三 服气疗病篇第四 导引按摩篇第五 御女损益篇第六 西山群仙会真记 序 识道 识法 识人 识时 识物 养生 养气 养心 ...

http://qihuangzhishu.com/709/index.htm

、血、津液_《中医基础理论》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认识能力,在阐述主命、健康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在、血、津液学说中,、血、津液等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但是.我们理解其...

http://qihuangzhishu.com/44/42.htm

养生:顺其自然寿而康_中医养生偏方_【中医宝典】民间中药偏方

...间的总称。“二”即指阴阳。《内经》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道”相当于现代哲学...

http://zhongyaofangji.com/pianfang/5304.html

宋元时期_《中医养生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之术】

...延年益寿的境界。他重视、神、的调养,但尤其强调的保养。对于养气方法,他认为当从调、守、交三方面着手。他以:“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按跷,所以调也;平气定息,握固凝神,神宫内视,五脏昭彻,所以守其也;法则天地,...

http://qihuangzhishu.com/152/10.htm

汉唐时期_《中医养生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之术】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在养生学方面的贡献,大要有五:第一,继承发展了《黄帝内经》“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反复强调“善养性者,则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未病之疾,医...

http://qihuangzhishu.com/152/9.htm

共找到827,525个结果,正在显示第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