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伤寒应掌握辨证论治原则。伤寒六经病总的治则为祛除外邪,扶助正气。三阳病多属表证、热证、实证,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多属里虚寒证,治法应以扶正为主。但伤寒病的诊治较为复杂,倘若误治,可致变证迭现。如太阳病虽有表邪,但不能发汗太过,否则津液耗...
...诊断学名词。舌质比正常的淡红色较深。主热证。《伤寒舌鉴》:“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深红而苔黄为实热,鲜嫩而红为虚热,嫩红无苔为阴虚火旺,鲜红起芒刺为营分有热,舌尖红为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郁热。...
...习医要用直格,乃河间高尚先生刘守真所述也。守真深明《素问》造化阴阳之理,比尝语予曰∶伤寒谓之大病者,死生在六、七日之间。经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古今亦通谓之伤寒热病。前三日,太阳、阳明、少阳受之,热壮于表,汗之则愈;后三日,太阴、...
...安。医者必谓生须正气,却行补益,使毒瓦斯流炽,必多致杀人。一 伤寒不思饮食,不可服温脾胃药。伤寒不思饮食,自是常事,终无饿死之理。如理中丸之类,不可轻服。若阳病服之,致热气增重,或至不救。一 伤寒腹痛亦有热证,不可轻服温暖药。《难经》云︰“...
...泻之衰则行其胜己之气,泻之是为杀其鬼贼也。如诸阳蓄热,以凉膈合解毒服之,解散极热。如泻火热,解毒、调胃承气是也。如吐法,用二仙散。如调理伤寒,白虎、凉膈合服解之。伤寒三日以里,连进双解。如无汗,必是传变,待三四日之间,以小柴胡解表里之热,仍...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
...阳在身中主发生,奈何拂郁热熬煎,婴孩本是纯阳体,热证推求有数般。人身之中,温养脏腑,流通荣卫者,阳气也。有风寒伤之于外,则荣卫之气不行,水谷伤之于内,则脏腑之气不行。不行则阳气拂郁而热生焉。故随其所发,以为热病之名也。夫伤有轻重,则热有微...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房六切,音服。偃也。《禮·曲禮》寢毋伏。 又《廣韻》匿藏也。《書·大禹謨》嘉言罔攸伏。《詩·小雅》潛雖伏矣。《史記·樂書》羽者嫗伏,毛者孕鬻。《前漢·趙廣漢傳》發奸摘伏如神。 又屈服也。《左傳·隱十一年...
...仲景论曰∶有翕翕(音吸)发热,有蒸蒸热,此分汗下之不同。翕者若翕之所覆,明其热在表也,属上太阳第一证,以桂枝汤主之。蒸者如熏蒸之甚,主其热在胃也,属阳明三十二证,以调胃承气汤下之。此仲景法也。缘小儿之热,似是而非,若同而异。有伤寒热,变...
...伤寒治法,得其纲领者,如拾芥。若求之多岐,则支离破碎,如涉海问津矣。盖脉证与理而已。伤寒之脉,以浮、大、动、数、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然脉理精深,今人何能到此田地耶。夫脉者,非血非气,乃营行之道路,实先天后天之大造,无所穷尽。叔...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