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_中医基础理论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相辅而行的,其肇始于黄帝内经,如五味五脏,气味厚薄阴阳的不同作用,君臣佐使的配伍等。陶弘景又提出了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之说。元素则发展了药物归经和升降浮沉的理论。中医临床治疗,以此作为指导用药的依据。(二)中医学理论的...

http://qihuangzhishu.com/44/2.htm

补泻_中药基本理论知识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早在内经已有许多论述。如在“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实者,散而泻之。……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等论述。在“脏气法时论”中,更对五脏之苦欲,提出了用五味补泻的治疗法则。如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

http://qihuangzhishu.com/263/11.htm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耳,肺发为窍。”文子·十守则云:“肝主目,肾主耳,脾主舌,肺主鼻,胆主口。”说明战国时期对五脏与驱体组织器官关系的认识尚处于多说并存阶段。由于内经本身的理论比较系统,故逐渐统一起来。内经还提出了脏腑相关的理论。它认为五脏六腑虽各...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9-5.html

辽夏金元时期药物学和方剂学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组成部分。元素秉承内经理论,以药物的气味阴阳薄厚来阐述升降浮沉,他认为药物之所以具有升降之性,乃是由其气味厚薄参合而成,他还举出茯苓、麻黄为例说明气薄者未必尽升,味薄者未必尽降。他还精心制定出了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33.html

黄帝内经养生三层次_【中医宝典】

...舍也”等经文则神与脏腑的关系说明形体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即“形为神之宅”。 神为形之主。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生命存亡的角度论述了神的御形作用。“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年老五脏功能衰退则神气消亡,是...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1981.html

内经气质理论_中医疾病预测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内经周易气质理论的基础上作了重要的发展。把周易八卦气质和人体生理、病理相结合,应用于医学,成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价值。一、以脏象理论为基础内经气质理论以脏象理论为基础,更显示出体质对疾病...

http://qihuangzhishu.com/128/45.htm

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问题的深化研究。 此后,诸医家多本着不拘泥一词一句的注释,而求古人意理所在,联系实际予以发挥的态度对待内经,建立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理论学产。重视临床实际研究,应用内经已在金元时期成为一种崇尚的医风。刘完素的素问宣明论方是这样,...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35.html

五脏 血脉和乃得长寿 内经长寿三要素的启示(上)_【中医宝典】

...已辨,阙庭必,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寿中百岁。”内经中认为方面大耳,五官端正,一般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而颜面狭小,头部畸形,五官不正,往往是先天发育不良的结果。先天发育优良,是决定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条件。 又如灵枢·天年...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7895.html

伤寒典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二卷(即景岳全书卷七-八)。明·张介宾撰。张氏据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阐述伤寒多种病证,并八纲的角度予以辨析。其治法主张“古法通变”,吸取伤寒论以后诸家的学术经验,并将有关方剂加以归类分析,结合...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174.htm

伤寒典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二卷(即景岳全书卷七-八)。明·张介宾撰。张氏据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阐述伤寒多种病证,并八纲的角度予以辨析。其治法主张“古法通变”,吸取伤寒论以后诸家的学术经验,并将有关方剂加以归类分析,结合...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67.htm

共找到893,388个结果,正在显示第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